在美國推出芯片法案之后,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表示仍然“不看好美國搞半導體制造”,作為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廠的創始人,張忠謀如此說法顯然并非無的放矢,因為芯片產業的競爭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產業鏈的配合才能達成。
美國芯片仍然占有全球芯片市場近五成的份額,但是美國芯片已有七成的生產都交給了亞洲的廠商生產,美國芯片企業將芯片交給亞洲代工廠生產除了是因為這里的制造成本遠比美國低之外,還有客戶主要在亞洲。
美國最大的科技企業蘋果的iPhone等諸多產品都在亞洲地區代工生產,其中更是有大約六成在中國大陸生產,如此美國芯片企業將設計方案交給臺積電等亞洲代工廠生產芯片之后就可以迅速交付給中國大陸的富士康等企業,節省了運輸成本。
芯片被用于產品之中后,還需要迅速根據產品的設計而調整,而位處亞洲的三星、臺積電可以就近為蘋果設計的產品進行調整芯片設計,而美國芯片企業只需要通過網絡傳輸相關的修改信息,這樣不僅節省成本,效率還得到了大幅提高。
尤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制造業可以24小時運行,蘋果的代工廠和碩在上海的工廠因故停運后,鄭州富士康接過了和碩工廠的產能,在工人不足的情況下,提供近萬的獎金,鄭州富士康的工人就可以兩班倒工作一個多月完成了這些訂單。
鄭州富士康可以接過和碩工廠的產能,除了富士康自身的強大生產能力之外,還與中國制造產業鏈的高效和產能彈性分不開。富士康的配套企業可以按照富士康的要求準時準點地將配件送到富士康工廠,確保富士康的各條生產線不會因為突然增加的產能而缺乏配件。
這些產業鏈企業能提供如此高的彈性產能,就在于配套企業也能24小時開工,在員工不足的情況下,配套企業的老板甚至會親自上陣開工;這些配套企業如今的生產工具都已非常先進,一個小小的作坊所采用的數控機床、電火花機都可能是全球先進的機器;再有就是中國密布的高速公路以及勤勞的貨車司機,這一切都是美國所沒有的。
正是基于上述這些因素,張忠謀認為僅僅是臺積電遷移到美國并不足夠,因為在美國生產芯片后還要再運到中國大陸的代工廠生產,如此長距離的運輸大幅提高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無法準時準點,確保各個產業鏈的順暢運作。
臺積電的另一個擔憂則是美國的高成本了,美國的高成本除了體現在能源、人工成本高之外,還體現在美國工人早已不愿24小時開工了,而芯片制造的低成本則來自于人休息而機器不休息。
正是由于種種因素造成美國的芯片制造成本高企,在美國推出高額補貼之后,美國的Intel都沒有將最先進的Intel 4工廠設在美國本土,而是遠赴愛爾蘭,如此也就難怪張忠謀一再發聲美國發展芯片制造沒前途,更沒錢途了。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