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美國正式通過《2022年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這奠定了未來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基調。
而遏制中國崛起的核心抓手就是控制被稱為[工業糧食]的集成電路產業,這恰恰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最需要解決的[卡脖子]領域。
作者 | 方文
圖片來源 | 網 絡
法案正式通過與多重目的
《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正式通過,旨在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提升美國本土的芯片生產制造能力與先端前沿半導體的研發能力。
究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保護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
另一方面,是為了實現保持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全面限制中國等相關國家半導體行業發展戰略的目標。
該法案主要是扶持掌握先進制程的芯片生產技術和能力的企業在美國建立產線、擴大產能。
其直接影響主要是通過發放補貼影響美國本土以及海外掌握先進制程的半導體生產制造企業的投資決策,迫使上述企業在中美半導體領域[選邊站]。
同時實現提升美國本土芯片生產能力和限制中國發展和擴大先進制程芯片生產制造能力的目的。
《2022年芯片法案》主要內容:
①撥款527億美元促進半導體制造
②撥款15億美元助力無線技術發展
③禁止受益企業擴大在華制造業務
④設立半導體制造業投資稅收抵免
法案的防御性大于進攻性
通讀法案全文,可以看出其主要內容是談如何解決美國國內芯片安全問題,其次才是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發展。
在當今地緣政治沖突風險加劇,以及供應鏈不時受到新冠疫情沖擊的情況下,不僅中國面臨芯片安全問題,歐洲、美國也面臨芯片安全問題。
全球產業安全有個定律,那就是如果某個區域產能占據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一旦這個區域發生意外事件,就會徹底擾亂影響全球的供應。
芯片法案關于接受資助的附加條款,比如SEC103C和103D所提出來的,接受補助的企業不得在對美國安全造成威脅的國家新建或擴大某些半導體的生產能力(主要是28nm以下),其期限為10年。
違反禁令或未能修正違規狀況的公司,需要全額退還聯邦補助款,這些規定對中國芯片業發展卻有很強殺傷力。
這就意味著,英特爾、臺積電、三星、SK海力士這幾家企業,一旦在美國開設工廠,那么就不得在中國新建28nm以下芯片的制造工廠,其他項目也會增加很多變數。
由于這幾家企業產能占據全球總產能的80%以上,限制他們在華投產,意味著在技術和制造上,有將中國邊緣化的風險。
Chip4也反映了美國應對中國崛起的新思路,在目前的全球化組織外,另起爐灶,拉攏關鍵性伙伴,來打造孤立中國的新體系。
美國接下來可能還會有Anto4、PC4、AI4,在諸個關鍵領域把中國剔除出去。
對后發國家來講,最可怕的不是暫時的落后,而是被孤立。
孤立意味這個國家不能通過與世界的交流,獲取發展進步的資源和動力,改變落后也就變得沒有可能,伊朗、委內瑞拉、利比亞等國都是前車之鑒。
美國主動在技術上和中國脫鉤是大趨勢
對于國產半導體產業,最關注的焦點在本土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廠家身上。
在當下的情況下,美國主動在技術上和中國脫鉤是大趨勢。
美國的禁令其實是給了這些廠家機會,他們現在也成為了最關鍵的部分。
所幸的是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各個主要的國產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龍頭廠家增長速度都還不錯,規模越大則能夠投入研發和擴大產能的資金越多,則越能夠形成正向循環。
《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忽視了全球芯片產業鏈整體轉移的難度。
在當前高度復雜與深度依存的全球經濟生態圈中,包括所謂[芯片四方聯盟]以及中國等主要國家之間的半導體研發制造企業之間早已處于深度融合與利益綁定狀態。
且半導體全產業鏈整體遷移需要技術、人才、勞動力、物流、能源等諸多必備因素支撐。
不但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還需要相當長的過渡周期,僅靠法案投入的數百億美元很難在短期內完成所謂芯片產業鏈的對華[脫鉤]。
國內未雨綢繆是唯一選擇
我國目前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和劣勢都還是很明顯的。
劣勢就是產業鏈的國產化,尤其是關鍵的生產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率還不太高;
另外是先進工藝也隨之受到制約,這個被美國牢牢的卡住脖子。
目前對中國最不利的是,我們還不掌握設備和材料的全套技術,脖子被卡著有點難受,而且如果未來繼續收緊禁令,我們還會更加難受;
面對《芯片與科學法》和其后續美國可能采取的一系列[組合拳],我國半導體行業和投資人應樹立危機意識,未雨綢繆。對于半導體企業而言,需要未雨綢繆。
根據相關評估結果,相關企業應當對潛在的技術斷供、產能受限、投資者撤離等相關極端情況做好相應的預案和準備,以盡可能減小對自身業務的影響。
在進行布局時,相關企業可以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對相關風險的緊迫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并充分利用中國的現有產業政策,來進行后續業務模式規劃。
中國芯片行業只有立足全球化才能突圍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2021年消費額超過1900億美元,占全球消費額的將近四成。
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及智能制造的興起,中國的全球消費比重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到2030年可達近五成,相比之下,美國占全球消費份額可能下降到20%以下。
美國作為全球芯片研究中心,有它布局產業鏈的優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有布局產業鏈的優勢。
鑒于中國在市場上的巨大話語權,通過吸納芯片供應鏈上的外企來華投資,完善供應鏈布局仍不是沒有可能。
無論是在芯片問題上,還是其他經濟競爭問題上,日本、韓國和美國都不是鐵板一塊,盡量應把雙方區別對待,避免過度刺激他們,把他們完全推向美國一方。
日韓迫于安全的擔心,以及市場太依賴中國必然會對中國有所妥協。
基于東亞地區的巨大經濟共同利益以及文明紐帶,如果中國能夠構建一個能夠更保障他們安全和利益的經濟政治秩序,東亞經濟圈的其他成員逐漸接受中國領導也不是不可能。
中國發展芯片產業的最現實路徑,不是去打造一個萬事不求人的完整產業鏈,而是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獲取一些關鍵環節的領先技術,以之作為與美日韓芯片諸列強技術交換籌碼,就可以解決目前被動的局面。
結尾:自我保守將愈來愈內縮化
《資治通鑒》記載了劉備與龐統的一段對話:
劉備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這道出了,在漢末力量重組的時代,劉備作為極其弱勢一方,不斷在與曹操競爭中壯大的策略。
在今天的中美競爭中,作為弱勢一方的中國也應該采取與美國差異化的策略,美國越是謀求顛覆全球經濟的價值規則。
中國越應該扛起繼續維持全球化和開放貿易、自由市場的旗幟,這樣才能爭取東亞及歐洲發達世界維護全球統一市場的力量。
如果中國也沿著美國的自我保守的路子走下去,逐步內縮化,那么中國將無法抗衡美國,因為中國的力量比美國還有不小的差距。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