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星空君最近參與了一個SAP的遷移項目,從原有的小型機遷移到x86架構。
當然,這只是過渡,下一步會在x86架構的基礎上,全面遷移到自主可控的國產化ERP平臺。
以SAP為例,SAP公司成立于1972年,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多夫市,SAP公司是知名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第三大獨立軟件供應商。目前,有 120多個國家的超過172,000家用戶正在運行SAP軟件。SAP早在八十年代就開始同中國的企業展開合作,并取得了成功的本地化經驗。
SAP曾經有一個廣告語,稱80%的世界五百強都采用了SAP的產品。
這個數據沒有一點夸張,中國絕大部分集團型企業包括大量央企國企也都采用了SAP的產品。
如果進行國產化替代的話,大家不難想象,其中的市場空間是多么的驚人。
對于企業來說,對核心業務系統進行國產化替代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但也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芯片領域的現狀,讓我們看清楚了事實,對手的目的不是針對個別企業,而是全方位阻止中國產業升級,讓中國像南美諸國一樣,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不要和發達國家搶奪高額利潤。
但14億中國人有選擇嗎?
只有一個選擇:放棄幻想。
芯片產業如此,ERP軟件領域也是如此。
幸運的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依托于全球最大的工業產業體系,中國的ERP行業早就茁壯成長起來,并不像芯片領域的差距那么大。
尤其是中國早早推動企業上云,找到了換道超車的機遇。現在SAP也在向云端轉型,而中國的ERP企業早已全面云化。
云化意味著不需要過度依賴特定的芯片架構,像用友云、金蝶云,可以跑在x86平臺,也可以跑在全面自主可控的ARM平臺,隨著開源芯片架構RISC-V平臺的不斷發展,未來跑在RISC-V架構上也沒有任何難度,幾乎不需要做太復雜的適配遷移。
為什么阿里云的王堅能入選工程院院士?
個人認為,阿里云是馬云最成功的產品,沒有之一,足以載入史冊的那種。
阿里云的成功,證明了全面去IOE化是可行的,甚至是可以超越對手的。
在同樣的路線成功后,涌現的華為云、騰訊云等各種朵朵白云,都是踩著阿里云的肩膀爬上去的。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投資信創領域?
星空君把信創產業鏈拆解成六大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講。
當然了,這是星空君本人的理解,分類標準可以探討。
第一部分,也是最核心的,毋庸置疑是芯片。
x86方面,海光已經在科創板上市,兆芯也能勉強迎戰;
ARM方面,飛騰產業鏈非常成熟,華為鯤鵬系列也已經規劃化,星空君在調研中發現,包括運營商在內的央企已經開始全面切換到ARM平臺;
RISC-V方面就比較百花齊放,中國企業RISC-V架構出貨每年數百億片,不過絕大多數用在相對低端的物聯網領域,阿里正在推動RISC-V在PC、服務器端的應用,尚需時日;
其他架構方面,龍芯是個狠角色。
第二部分,整機硬件網絡設備方面。
這方面中國企業已經躋身世界第一梯隊,無論是服務器還是網絡設備,包括華為、中興、浪潮、中科曙光、新華三(隸屬紫光)等。
第三部分,操作系統和數據庫。
目前,所有的國產操作系統主要基于開源Linux進行的二次開發,有些人認為這不算真正的自主可控。
星空君舉個例子,微軟曾經和諾基亞聯手搞過WindowsPhone操作系統,最終被安卓和iOS聯手絞殺。是微軟沒有能力做操作系統嗎?不是的,而是缺乏生態。操作系統不難做,難做的是生態,Linux的生態非常豐富,沒必要重復造輪子。
數據庫方面,阿里、騰訊都有相應的商業頂級產品,并不亞于Oracle。像雙十一級別的應用,都是國產數據庫頂起來的,足以說明國產數據庫的強勁。除此之外,達夢、金倉等國產數據庫也是非常豐富。
第四部分,應用平臺。
這一部分主要是ERP等應用,國內做的比較好的包括用友、金蝶、浪潮等。不過正如上文所說,這個市場空間非常龐大,很多企業都有機會分蛋糕。
第五部分,軟件。
金山辦公為代表,科創板上市了多家軟件企業。另外,還有很多行業軟件企業在自己的細分領域悶聲發大財。尤其是給運營商、三桶油、電力、高速、煙草、煤礦等行業提供服務的軟件公司。
第六部分,系統安全。
奇安信、360、啟明星辰等一眾企業,包括做硬件防火墻和做軟件安全防護的,都非常重要。
星空君認為,信息戰早已打響,系統安全領域的企業會不斷做大做強。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