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別 致
一改往日沉默,小米汽車開始瘋狂試探起市場的邊界。
“嚴肅處理!”
就往日經驗而言,汽車設計泄密,在業界可是不小的公關危機。
所以,關于春節期間,小米汽車設計文件泄密一事,小米集團公關總經理王化所表現出來的“怒不可遏”,并不難理解。
只不過嗅覺敏感,且經歷過多重反轉的吃瓜群眾,卻提出了另外的看法——不就是小米自己放出來的消息,探消費者口風的嘛。
假若真時真亦假,市場營銷的有趣之處便在于,事件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毫不夸張地說,作為“老營銷犯”的小米,在汽車營銷方面絕對沒有問題。但同時必須意識到,汽車產品與消費產品之間存在天然的鴻溝,至少就價格而言,營銷能力再強,也不可能令廣大消費者“沖動消費”。
當初眾目睽睽之下,“不再辟謠”那么的擲地有聲,如今卻是在“2024年量產”的大目標下,不攻自破。
就如同疊buff一般,諜照曝光、設計圖泄密、雷軍親自冰雪測試等,終究一步步將大家的情緒調動到了最高點。
所以,小米汽車的下一步,會是雷軍站出來,為小米汽車最終定調嗎?
01
戰略曝光,箭在弦上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23年開年,小米汽車的信息曝光度,一路走高。與其說是無意泄露,筆者更愿意相信是有意為之。
當特斯拉的價格屠刀高高舉起,首當其沖的除了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之外,小米、集度等還未成型的萌新,倍受沖擊。
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小米汽車如果持續保持曾經不溫不火的節奏,不要說沖擊高端化,可能連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一席之地,都尤為艱難。
回顧往昔,當“不再辟謠”的口徑一出,業界一片嘩然。到現在,公關總經理王化頻繁站出來辟謠,試圖重新掌握話語權的樣子,著實令人不禁莞爾一笑。
確實,市場裹挾下,哪里容得了什么獨善其身、低調做事?
按照如今已知信息,小米汽車必然會自己造車,畢竟整車工廠的真金白銀,投了個結結實實。
但自游家的前車之鑒,令人們不得不對小米汽車提出質疑——造車資質問題,解決了嗎?
年前的時候,網上曝光了一組小米汽車的諜照,并隨之傳聞,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已經定版,酷似Taycan。但因為品牌審核問題,小米汽車正遭遇發展阻礙。
對此,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首次真正意義上就汽車行業的傳言,進行了辟謠,并義正言辭地表示,該消息不實,不存在所謂品牌需要批準的說法。
這仿佛是一個訊號,就此之后,關于小米汽車的消息,突然變得多了起來。
憑借以往的營銷傳播經驗,小米汽車2024年量產,2023年發力,無可厚非。所以進行可能性評估,小米汽車諜照陸續曝光,雷軍親自冰雪測試,甚至實車渲染圖的流露,都有可能是小米營銷的手段。
不難理解,“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作為后來者,小米汽車想要后來者居上,不得不劍走偏鋒。
但現在的問題是,身處如今的汽車市場,小米營銷能夠發揮幾成作用?
毫無疑問,“戰略”曝光很關鍵,但這只是“術”的層次,而非“道”。
面對消費者的既要、又要、還要,只有實打實的產品力,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當然,這里提到的產品力,顯然不能用錢一股腦地去堆。
換句話說,特斯拉的價格屠刀,已經高高舉起,小米汽車如果還不自知,豈不是只剩下死路一條?
02
格局多變,小米承壓
依稀記得,2022年的時候,蔚來、理想、小鵬大肆營銷造勢,頗有一番將燃油車趕盡殺絕的意味。
顯然,小米是不怕“營銷戰”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多年經驗、消費者心理研究等,都是小米汽車營銷的底氣。
但始料未及的是,價格戰來的比營銷戰,迅猛得多。
據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車將會有兩款,為中型溜背式轎車,內部代號Modena(摩德納),內部討論的方案是:
一款定位26萬-30萬元區間,400V平臺,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方案;另一款定價35萬元以上,800V高壓平臺,寧德時代麒麟電池,英偉達OrinX芯片支撐智能駕駛。而且兩款車型的座艙(中控)芯片,均為高通的8295。
貨比貨該扔,試想一下,特斯拉Model 3不過才23萬元起,小米汽車將價格定到26萬,究竟是噱頭的概率大,還是懵懂不自知的概率大?
像華為一樣,靠著品牌去賣車?小米如果真的如此考慮,恐怕真的是走上了歧路。
當消費升級、消費降級等不同聲音雜糅在一起,此起彼伏的背后,是挑戰,也是機遇。
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心理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更穩妥、更具性價比等標簽,將會成為新的主流。
所以,人們所期待的小米汽車,究竟會是什么樣呢?
放眼望去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15萬元左右的純電汽車,依舊屬于空白區間。
但如果小米汽車把價格打到15萬元的區間,肯定難以控制住成本。別的不多說,就占到整車成本40%的動力電池而言,很難獲取到話語權。
那么不妨將限制放寬,如果小米汽車能夠做到20萬元左右,想必將會是一個競爭力十足的品牌宣發。
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車企想要掙錢,要么將車賣得更多,要么將車賣得更貴。
而從大局來看,小米汽車其實還有另外的任務,便是提振小米股價,借助資本賺一波錢。
“我愿賭上我過去所有的戰績和輝煌,砸上自己所有的品牌和家當,做最后一次重大項目的創業:造車。”
雷軍的all in,是小米汽車的靈魂所在。而小米做實業的架勢,以及小米汽車表現出來的各種積極性,都與那種“圈錢騙補”的雜牌車,相差甚遠。所以,也值得去相信,有的放矢的小米汽車,終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條進擊之路。
特斯拉、比亞迪激戰正酣,蔚小理秣馬厲兵,阿維塔、集度、華為以及各大傳統車企,都開始了積極備戰。
壓力即動力,市場競爭主旋律下,期待看到小米汽車在2023年更多的“熱鬧”,更期待小米汽車真的如雷軍說的那樣,“勝利終將屬于我們”。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