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媒體溝通會上表示,過去幾年,電動汽車產業高速發展,2025年將是鞏固這一成就,強化基礎建設的關鍵一年。智能化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新動力,智能化技術不僅會提升用戶體驗,還會反過來促進電動化的進步,形成雙向驅動的良性循環。面對產業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他指出,當前產業發展的重點是從“快不快”向“好不好”轉變,推進汽車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
會上,張永偉以《新能源汽車發展新趨勢和探索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主題,分享了對行業未來的洞察與研判。
第一,汽車增量市場進入到以電為主的階段。
新能源汽車行業在經歷2021—2024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如今,其滲透率已接近或達到一半,油車和電車近乎平分秋色,人們開始關注新能源汽車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通常而言,各行業發展基本都會經歷先高速增長后平穩進入成熟期的路徑。
從中國汽車市場整體情況來看,結合宏觀及產業自身發展軌跡,當前汽車行業已步入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并且汽車在拉動內需、拉動投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預計2025年整個汽車銷售(含出口)約達 3200 萬輛,增速為 3%。其中,新能源汽車雖仍保持快速增長,但因存在諸多邊界條件,增速不會如前三年那般迅猛。車百智庫研究部樂觀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內需與出口銷量合計約 1650 萬輛,增速約 30%,國內本土市場銷量達 1500 萬輛,加上出口的 100 多萬輛,規模可達 1650 萬輛,屆時其滲透率肯定超 50%,將達到 55% 左右,進而步入相對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第二,插混、增程融合了電動與燃油先進技術,成為新能源增量中的重要力量。
插混和增程技術在2025年有望迎來快速發展,到 2025 年,這兩種技術路線在新能源市場中的占比預計接近 50%,體現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規律。同時,這意味著市場競爭為不同技術開辟了道路,插混、增程技術融合了新能源電動技術與先進燃油技術,僅依靠電動技術或傳統燃油技術都無法在插混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而該技術路線發揮了融合優勢,為企業找到發展方向,眾多企業已驗證其可行性。融合技術不僅有助于拓展增量市場,還解決了不同技術的新定位問題,這是中國市場的特色所在,也是平息相關技術爭議的最佳辦法。
第三,新能源商用車進入快速爬坡期。
乘用車電動化已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而商用車電動化正進入快速爬坡時期。當下,在部分領域里,新能源商用車全生命周期的總擁有成本(TCO)相較于燃油車更具優勢,這使得新能源商用車的滲透率得以快速提升。預計到 2025 年,國內新能源商用車的保有量將超過 90 萬輛,接近 100 萬輛,增速可達 80%,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
新能源在商用車各領域落地發展速度有別,例如重卡領域,其新能源滲透率會快速增長,保守估計2025年新能源重卡數量將超 11 萬輛,滲透率突破 20%;城市物流配送市場的新能源應用也會快速推進。總體來看,商用車新能源化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整體態勢。
第四,推進新能源汽車“新國際化發展”扎根落地的關鍵一年。
中國車企迎來新的國際化發展環境,以往是吸引全球汽車產業進入中國市場,如今要憑借先進制造與產品走向全球,面臨從 “由外向內” 到 “由內向外” 的轉變,而如何實現這一轉變是最大挑戰,因為缺乏經驗,所以需探索新的國際化發展路徑。
過去主要依靠貿易出口整車,但遭遇諸多貿易壁壘,未來應從單純貿易轉向在市場所在地投資生產,從 “舊” 貿易模式邁向 “新” 的貿易與投資結合模式,且從以往傾向單干轉變為與當地合資、合作,構建資本和生產上共生共融的企業,以利益協調的新模式實現國際化。
此外,過去將國內模式照搬到國外的做法不可行,各地情況差異大,在法規、標準等方面需要補課以契合當地發展,因此中國車企既要鞏固過往優勢,又要適應新變化,開創全新的國際化發展模式。
第五,以固態電池為代表的新一代電池產品加速量產。
在電動化領域,半固態電池將加速應用于汽車,中國車企已積極推出含固態技術內容的電池及整車。預計 2025 年出現的固態電池更多是半固態或準固態,當前整個產業鏈都在加速推動固態電池發展,整車廠、傳統電池企業、電池行業新勢力以及材料、設備等相關企業紛紛發力,攜充足力量與資本進入該領域,這使得全固態技術的產業化周期得以快速縮短。據業內專家及調研情況來看,2027年、2028 年將實現小批量的車應用固態技術電池,之所以是小批量,是受使用成本因素限制而非技術局限,豪華車有望率先應用,其續航里程可觀,而要實現大批量應用則需像鋰電池那樣進入降本周期。
第六,汽車企業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對于車企而言,本土汽車企業需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審視過往發展能否持續以及未來靠何取勝,因為行業發展階段已變,過去盲目拓展等模式在如今相對平穩階段難以為繼,企業發展模式要隨之調整。同時,汽車行業處于電動化、智能化 “兩化” 發展階段,給企業帶來巨大投入壓力,全能思維下的全面自主研發愈發艱難,企業需要有選擇地投入,聚焦核心競爭力,從全面開花轉向定位聚焦,這是戰略性調整。此外,在產能方面,鑒于工廠投資為重資產,企業可探索產能合作模式,如代工、利用其他企業產能等,以減少投資、盤活存量。盈利模式上,汽車行業隨著智能化發展,盈利將更傾向于全生命周期創造客戶價值,不能僅靠單車盈利來評判企業發展情況,如同互聯網行業,其掙錢模式是組合性的,所以評價企業是否盈利、高質量發展以及健康狀況等維度都要與時俱進改變,要探索建立能科學評價產業和企業健康的新標準體系、新維度。
第七,跨國車企主力在加速新本土化發展。
跨國企業在中國面臨新壓力,但總體加速本土化。
過去跨國本土化是“兩頭在外”,即技術與供應鏈從外部導入,在中國進行制造和銷售。如今新本土化有兩大轉變:一是技術研發方面,許多企業在中國設研發中心,利用中國新能源和智能技術優勢,實現 “在中國,為世界”,如某跨國零部件企業將其中國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以中國創新服務全球業務。二是市場供應鏈方面,中國供應鏈與跨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相結合,可提高其全球競爭力,跨國企業讓中國供應鏈隨其走向世界,成為全球供應鏈布局一部分,如眾多中國零部件企業隨全球整車企業在全球布局。這些轉變既能增強跨國公司競爭力,又能探索中國汽車產業服務全球新格局,形成全球共生發展模式,對中國整個產業鏈有益,因此需高度關注跨國力量在中國的發展及利用中國服務全球化的新態勢。
第八,智能化進入全面加速期。
電動化經歷了長期過程,而智能化呈現全面加速態勢,張永偉談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高階智能技術快速進入10萬元—20萬元中低價車型的主流市場區間,這體現了中國市場的特點。二是智能化市場需求從關注 “有沒有” 轉變為追求 “好不好”,“好玩又好用” 成為新階段重點,擁有智能化成了基本要求。三是 2025年將是基礎智能化元年并進入全面覆蓋階段,明后年多數車都會配備智能化技術或產品,2024 年乘用車 L2 級及以上輔助駕駛滲透率為 55.7%,2025年有望接近 65%,再過兩年乘用車基礎智能化將普及。
第九,AI技術對汽車產業帶來全新變革。
2025年是汽車行業 AI 上車的關鍵之年,人工智能應用將為汽車行業帶來全新變革。汽車行業過去十幾年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前十年開啟電動化變革,近年迎來智能化變革,而如今人工智能改變了智能化發展模式,帶來全面變革,“汽車 + 人工智能” 是雙贏組合,汽車為人工智能提供最大應用場景,同時,汽車從研、產、供、銷、服務全流程以及整車、零部件等各方面都會由淺入深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汽車研發也將邁向大模型時代。
第十,汽車產業向聚合型產業外溢效應加速。
2025年,智能汽車會加速發展,“飛上去、立起來”會形成聚合型的產業外溢,新質生產力也會加速在汽車行業落地放大。汽車技術用到低空領域,即“飛上去”。低空出行最重要的就是高密度電池和智控技術,這些技術都要先從智能汽車當中實現,進一步應用到低空經濟當中,所以很多車企看到了機會,既然能夠路上跑,也一定能夠變成低空經濟的參與者,或者說為低空產業賦能。 把車“立起來”,四條腿變成兩條腿就是機器人,汽車變成了一個深度智能的智能體,可以用到生產和服務領域就是機器人產業,目前國內外的車企,都在高度關注甚至已經深度參與到機器人或者叫人形機器人領域,也就是具身智能領域,這是一個智能體從汽車開始產生的一次外溢,也就變成了智能汽車企業,這幾個產業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