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6G近場技術白皮書2.0》正式發布 4月10日至12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原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隆重召開。來自全球的6G領域的思想領袖、技術先鋒和產業領軍人物齊聚金陵,共同探討6G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生態的發展藍圖。10日下午,大會正式發布《6G近場技術白皮書2.0》(6G Near-field Technologies White Paper 2.0)。該白皮書在2024年4月發布的業界首部近場技術白皮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更新升級,旨在深度推進近場技術研究與標準化探討,為3GPP即將于2025年6月啟動的6G標準化研究項目提供重要參考。 最新資訊 中國移動全球首條G.654.E光纖氣吹微型光纜干線項目完工 12 月 17 日消息,由中國移動建設的全球首條 G.654.E 光纖氣吹微型光纜干線項目今日宣布完工。武漢 — 貴陽 G.654.E 干線項目由中國移動設計,標志著中國移動在國內 400G 業務的全面推進。 發表于:12/18/2024 不穩定氣流影響下多衛星抗干擾混合定位方法的研究 不穩定的氣流會導致信號傳播路徑的扭曲和延遲變化,從而導致接收到的衛星信號的延遲和失真。這將導致定位系統的測距和尋向誤差增大,影響定位結果的精度和準確性。因此,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在不穩定氣流影響下的多衛星抗干擾混合定位方法。對高空不穩定湍流數據進行預處理,快速驗證湍流數據的真實性?;趧恿渴睾愣蓸嫿鲌雒枋龇匠?。通過運用載波相位觀測和衛星天線相位中心坐標建立多衛星運動方程,并構建抗干擾混合定位模型。引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技術,利用多顆衛星的信號來計算接收器的位置、速度和時間,從而解決多衛星混合抗干擾模型。實驗結果表明,對于靜態目標,該研究方法在目標方向N(北)、S(南)和E(東)的定位偏差較?。徊捎媒匦l星、中等高度衛星和地球同步衛星混合定位時,定位誤差的均方值始終低于0.002 cm。對于動態目標,該方法不受雜波干擾,能夠穩定地定位目標。此外,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低的定位延遲和更高的定位效率。 發表于:12/17/2024 歐盟計劃斥資110億美元打造歐版星鏈 12月17日消息,歐盟承諾斥資106億歐元(約合111.3億美元)打造一套衛星網絡,為歐洲提供全球互聯網加密連接服務,旨在推出一個本土化方案,作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星鏈網絡的替代選擇。 歐盟于本周一簽署合同,正式啟動IRIS2項目。這是一個由290顆衛星組成的多軌道網絡,計劃于2030年全面投入使用,服務范圍涵蓋歐洲政府、軍隊及私人客戶。然而,這一項目起步較晚,目前星鏈已部署超過6000顆衛星,客戶遍布約100個國家。 隨著各國軍方對星鏈應用表現出濃厚興趣,歐盟愈發擔憂過度依賴私人服務。IRIS2將通過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實施,目標是建成一個由歐洲主導運營、可替代第三方服務商的衛星網絡。 發表于:12/17/2024 中國星網正式升空 12月16日18時,我國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gw星座與星鏈有何不同 發表于:12/17/2024 基于編程組態軟件的二總線圖形建模及調試研究 以太網控制自動化技術(Ethernet 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EtherCAT)是當前工業控制領域的一個重要應用技術?;贓therCAT總線的PLC可以集成控制二總線系統,在實施過程中,用戶為PLC編程時會編寫大量代碼,在異步系統間也會存在消息不同步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編程組態軟件對二總線設備組態建模和圖形化調試技術,該技術包括異步系統間消息同步、二總線協議轉換與解析、二總線拓撲構建狀態機、在線實時調試功能以及可視化交互界面設計。 發表于:12/16/2024 通信模塊和計算主機分離場景下安全有效入網認證的研究 隨著5G、移動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終端的形態越來越多樣,具備移動接入能力的設備推動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移動終端從CDMA時代開始就已經實現了機卡分離,全網通的出現使得計算主機和通信模塊進一步解耦。人們希望自己的移動終端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入任何網絡。無線技術之所以能夠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正是因為順應了分工合作、各自發展這一趨勢。物聯網的時代,終端設備往往規格低、數量大,新技術、新頻段的不斷涌現,導致主機和通信模塊發展不同步,終端組合式接入給移動安全提出新挑戰。探討了如何通過數字證書、安全管控等技術實現通信模塊和計算主機機分離場景下終端的入網認證。 發表于:12/16/2024 基于深度殘差神經網絡的5G信號室內分布預測 為解決5G信號室內覆蓋的質量與穩定性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深度殘差神經網絡的5G信號室內分布預測方法。采用基于全連接的深度殘差神經網絡構建預測模型,利用發射機與接收機的三維空間坐標信息和接收機的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 RSRP)數據作為輸入特征,而無需收集復雜的環境特征信息。實驗結果表明,該深度殘差神經網絡模型在不依賴詳細環境參數的情況下,經歸一化訓練,預測出的RSRP與實際值相比,MAE為0.029 455,RMSE為0.041 495,能有效地預測室內的5G信號分布,驗證了基于深度殘差神經網絡的預測方法在室內5G信號覆蓋預測問題上的有效性,為優化室內5G網絡部署和提升用戶體驗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手段,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發表于:12/16/2024 高速以太網均衡技術的綜述與思考 由于云計算、以太網、物聯網的廣泛運用產生的數據爆炸式增長,大型數據中心網絡的有線輸入輸出(I/O)帶寬需求迅速增長,高速以太網的發展順應了網絡流量的快速增長趨勢。而隨著以太網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對串行鏈路的信號完整性挑戰性進一步增大。針對高速傳輸下以太網均衡技術面臨的挑戰,聚焦于各類均衡技術,對各類均衡技術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各類均衡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闡述了這些均衡器在高速傳輸環境中的適用場景,為未來高速以太網均衡器的發展和優化提供了參考,以更好地滿足通信中不斷增長的對更高的傳輸效率和更低的誤碼率的需求。 發表于:12/16/2024 基于自適應優化的高速交叉矩陣設計 提出了一種基于自適應優化的交叉矩陣傳輸設計,采用AHB協議并引入自適應突發傳輸調整和自適應優先級調整的創新機制。通過動態調整突發傳輸的長度和優先級分配,實現了對數據流的有效管理,提升了系統的帶寬利用率和傳輸效率。對該設計進行前端仿真和后端布局布線,仿真驗證了該方法在不同負載環境下的優越性,能夠優化總線資源分配,提升傳輸速度,降低總體功耗。 發表于:12/16/2024 高速車載數據傳輸物理層接口芯片標準綜述 作為實現汽車智能化的關鍵技術之一,高速、高可靠性、低時延的車載數據傳輸技術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對于打破私有協議壟斷、增強設備間互聯互通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著車載數據傳輸公有標準的制定成為了國內外標準組織的研究熱點。首先介紹了車載數據傳輸鏈路的特點,接著聚焦于高速車載數據傳輸物理層接口芯片標準,對主要標準組織及其標準的制定情況進行了綜述,并對各標準的主要性能指標與物理層技術進行了分析與對比。 發表于:12/16/2024 ?…242526272829303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