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最新文章 權利義務框架下的移動互聯網APP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法》對APP個人信息保護影響分析 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生效施行,標志著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新階段的全面開啟。當前數字經濟大背景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以下簡稱APP)的應用日益廣泛,業已成為個人信息保護首當其沖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新的法律框架下,開展APP個人信息保護應當重點關注什么?相關各方需要推進哪些工作?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發表于:11/1/2021 警惕!國家安全部公布三起危害重要數據安全案例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劉奕湛、劉碩)近年來,國家安全機關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統籌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陸續破獲了一批非傳統領域案件,消除了許多現實和潛在的危害。 發表于:11/1/2021 原創 | 美國打擊勒索軟件的難點在哪里? 10月14號,美國、歐盟和其他30個國家的代表出席由美國主導的虛擬反勒索軟件倡議會議,承諾降低勒索軟件的風險并加強金融系統免受破壞生態系統的攻擊,將勒索軟件攻擊稱之為“不斷升級的全球安全威脅,具有嚴重的經濟和安全后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家里并不包括俄羅斯和中國。 發表于:11/1/2021 網絡安全之供應鏈安全:第三方數據存儲 通過第三方數據存儲了解供應鏈攻擊,其中報告稱屬于大型數據聚合器的網絡遭到破壞。 發表于:10/31/2021 疑是伊朗黑客組織“Black Shadow”攻陷了以色列互聯網公司并威脅要公布敏感數據 據以色列當地媒體報道,據信與伊朗有關的黑客組織入侵了以色列互聯網托管公司Cyberserve,關閉了其幾個網站。網絡攻擊造成包括以色列公共交通公司Dan and Kavim、兒童博物館和公共廣播電臺的在線博客在內的多個網站下線,截至30日中午,用戶都無法訪問這些網站。攻擊者在Telegram上放出了泄露數據的威脅信息。以色列國家網絡局周六發布聲明說,在過去的一年里,機構多次警告該公司它受到攻擊。對于那些個人數據被泄露的公民,建議警惕可疑電子郵件和短信,并更換他們應用程序的口令。 發表于:10/31/2021 關乎你我《個人信息保護法》明日正式施行 經過三次審議,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將于2021年11月1日(明日)起正式施行。 發表于:10/31/2021 網安產業新聞串燒08期 近日,新華三集團攜手西門子EDA,成功建立針對大尺寸芯片的完整MBIST失效先期診斷及驗證全流程。該流程是針對芯片調試環節上的突破性創新,能夠縮短芯片回片初期50%-80%的調試時間,有效提升回片效率。 發表于:10/31/2021 數字貿易協定 | DEPA和CPTPP給國內數據本地化和跨境流動管控預留的“自由度” 關于《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的介紹,可見崔凡老師的文章【重磅:中國宣布決定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發表于:10/31/2021 《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八個實務問題解讀 前后歷經四年三易其稿,合合分分合合,國家網信辦于2021年10月29日發布了最新一版《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公開征求意見(下稱“2021版”),業界終于迎來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生效前臨門一稿,數據合規三大“玄學”之一的“數據出境規則”即將掀開神秘面紗。 發表于:10/31/2021 數據出境規則的再次探索:《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 2021年10月29日,網信辦發布了《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本辦法”),作為《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配套規則。這不是第一次,甚至不是第二次網信部門就數據出境的規則征求意見,在2017年4月曾發布過《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2019年6月再度發布《個人信息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 發表于:10/31/2021 攻擊航空公司信息系統、觀測軍事基地氣象數據……國家安全機關披露三起境外數據竊密案 手段高超的黑客隱藏在世界上某個角落的屏幕后,重要數據瞬間被竊取……這并不是只在電影中出現的場景。進入信息化時代,數據被廣泛采集、匯聚,并被深度挖掘、利用,在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同時,安全風險不斷凸顯。有的數據“看似非密、實則勝密”,一旦被竊取將威脅我國家安全。有的數據關系國計民生,一旦遭篡改破壞將威脅我國公眾利益。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安全機關了解到三起危害我國重要數據安全的案件情況,實際上,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運用人力、技術等方式,“公開掩護秘密、合法掩護非法”搜集竊取我國重要數據的行為屢見不鮮。 發表于:10/31/2021 國家安全機關披露三起境外數據竊密案 手段高超的黑客隱藏在世界上某個角落的屏幕后,重要數據瞬間被竊取……這并不是只在電影中出現的場景。進入信息化時代,數據被廣泛采集、匯聚,并被深度挖掘、利用,在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同時,安全風險不斷凸顯。有的數據“看似非密、實則勝密”,一旦被竊取將威脅我國家安全。有的數據關系國計民生,一旦遭篡改破壞將威脅我國公眾利益。近日,記者從國家安全機關了解到三起危害我國重要數據安全的案件情況,實際上,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運用人力、技術等方式,“公開掩護秘密、合法掩護非法”搜集竊取我國重要數據的行為屢見不鮮。 發表于:10/31/2021 在客戶端網絡上執行外部滲透測試的完整指南 在執行安全評估(例如滲透測試、Red Teaming等)后,我習慣于向客戶的高級管理層匯報已完成的工作。 發表于:10/31/2021 智庫快訊丨澳大利亞擬推《線上隱私法案》實施最嚴年齡控制 2021年10月25日,澳大利亞宣布擬出臺《線上隱私法案》,要求社交媒體公司為16歲以下用戶提供服務時,必須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在收集數據時,需優先考慮兒童的利益。用戶可以提出不得使用或披露個人信息的相關要求,并有權拒絕個人信息被直銷以使用。澳大利亞信息專員辦公室擁有全面的調查和執法權力,如社媒平臺未能遵守相關規定,將被處以其年營業額的10%或任何違規行為的經濟利益的三倍的罰款,上限從以往的220萬澳元提高為1000萬澳元(750萬美元)。《線上隱私法案》如成功立法,澳大利亞將成為對社交媒體平臺實施用戶年齡控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發表于:10/31/2021 智庫快訊丨“隱私”和“安全”將從首日嵌入Facebook新品牌Meta 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放棄了沿用17年的公司品牌,正式改名為Meta。而Facebook和Instagram、WhatsApp都將是Meta旗下的社交平臺。 發表于:10/31/2021 ?…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