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有些委屈。在開放大潮下,他被屢屢質疑是否具備開放的能力與意愿。裹挾近6.7億活躍用戶,在這個中國互聯網公司依靠巨頭流量生存的時代,騰訊的強大無人能敵。
然而,時代變了。在Facebook帶領的開放潮流下,固有保守的“一站式服務”必將無法滿足互聯網公司和網民的所有需求。個性化、服務化、產業化,是巨頭們在新時代需要迎接的一道命題。
這道命題對于騰訊尤為關鍵。 經過半年反思和探索,馬化騰決定改變自己、改變騰訊。 如今,鮮少露面,埋頭做事馬化騰似乎變得開朗、主動。6月3日,馬化騰接受了媒體采訪。
我們為什么慢?
記者:騰訊給外界印象一直是“壟斷式發展”。如今,騰訊決心敞開懷抱,打造業界最具規模的開放平臺,這出于什么考慮?
馬化騰:開放不是我愿不愿意把家里的東西和別人分享,而是和商業邏輯結合在一起。這是商業模式和產業鏈要求這么做。幾年前,唯一具有社區概念的是,中國移動的夢網。當時,也沒有人談論開放與不開放,都是合作。直到Facebook誕生,特別是Facebook connect出現后,涌現出一批依賴于其它互聯網平臺生長的開發商、服務提供商。尤其,隨著蘋果iphone4推出后,這個概念更加清晰。
記者:對于擁有封閉式客戶端優勢的騰訊而言,如今要走向全面開放,最大的難點在哪里?
馬化騰:主要技術比較麻煩,真的是難度很大。安全方面,騰訊也有顧忌,怕出亂子。
不是我割肉給你
記者:3Q大戰后,騰訊內部進行反思。反思過程中觸動最大的是什么?
馬化騰:外界感覺到,騰訊體量很大,但還是像小公司一樣埋頭做自己的事情,沒有對中小企業開發者做出貢獻,沒有對生態鏈產生積極的推動。我覺得,這個批評是挺中肯,這促使我們在做企業時,更長遠的東西要提前規劃。有些正在內部規劃的東西,也需要說出來,保持比較暢快的溝通。
記者:你認為,3Q大戰對騰訊的正向作用還有哪些?
馬化騰:正向作用挺多的。除了剛才提到的加快步伐、改變做事方式,還有就是統一思想,平衡相關利益。在此之前,騰訊內部有爭議的聲音:好的東西為什么要跟其他人分享?為什么給人家做和我們競爭?3Q之后,這種爭議不再有,大家把這個危機變成機遇,把正確的事情加快腳步向前推進。
記者:你如何評價騰訊開放對中國整個互聯網產業的影響?
馬化騰:我覺得,其實不是誰影響誰,大家都是出于自身的角度。對我們來說,不是把一塊肉割出來給大家分,而是大家互助互利、共贏。如果我切給你,這是零和游戲,不叫共贏。大家只有共贏,才能長遠共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