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ZDNet報道,在蘋果2016年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我們可能不會聽說任何有關其電動汽車的消息,但這并非意味著蘋果史上最有潛力的“moonshot”(瘋狂或不大可能實現的項目)黯然失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電子設備公司,蘋果為何要躋身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行業?
對于杰出的行業顛覆者來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把握好時機。而蘋果恰好非常擅長這一點,它總是能夠找準進入新市場的最佳時機。實際上,蘋果有2大進軍汽車領域的必然原因:
1.個人交通方式正處于劇變邊緣。實際上,電動汽車的概念已經出現了100多年,但在過去10年中,電動汽車領域發生飛躍式發展,這種創新主要受特斯拉電動汽車及電池技術驅動。今天的電動汽車上活動部件更少,可更換部件更少,駕駛成本也更加便宜。當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開始量產電池時,電動汽車的價格將在2022年左右比傳統汽車更便宜。
2.未來汽車將成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IT集合體。計算機處理器和軟件正快速侵入汽車領域,特別是引擎和信息娛樂系統。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汽車將在5年內被計算機化。這將令汽車變成人工智能、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器、移動互聯的移動容器。傳統汽車制造商不再具備專業優勢,科技巨頭們將利用這個巨大機遇闖入全球價值超過9000億美元的龐大汽車市場。
但在進軍汽車領域時,蘋果有很多原因需要保持警惕,在制造電動汽車方面面臨著7大挑戰:
1.安全標準限制設計優勢發揮:今天的汽車為何看起來如此相像,即使它們是被世界各地不同的汽車制造商生產的?這是因為,全球性安全標準和監管規則遏制了汽車設計師發揮創造力。由于設計是蘋果進入新市場增加產品價值的關鍵因素,而在進軍汽車市場時,蘋果在設計方面的戰略優勢將大幅受限。
2.漫長的開發周期:汽車的產品周期通常在4到5年。有些汽車制造商通過做出關鍵決策縮短這個周期,特別是在信息和技術方面。但底線是,與更新換代速度更快的消費電子領域相比,汽車完全屬于不同的游戲。蘋果可能通過縮短汽車產品周期的方式顛覆這個市場,但那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和質量控制風險。
3.利潤率稀?。?/strong>汽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2.2%。當然,汽車通??梢再u出數萬美元,但你必須花更多錢才能賺到很少的利潤。這要求汽車制造商保持謹慎小心,避免犯錯或冒太大風險。與之相反,iPhone的利潤率超過65%。
4.制造復雜:iPhone只有不到100個零部件,而汽車平均零部件約為3萬個。蘋果已經擁有超長供應鏈,應對承包商時顯得十分吃力。制造汽車可能意味著需要招募更多人,并建立更多的官僚機構用于管理。
5.強勢競爭者:豐田、通用、福特、日產、寶馬、大眾、菲亞特、現代、起亞、奔馳、三菱、雷諾、保時捷等汽車制造商都已經推出電動汽車,有些甚至已經研發電動汽車數十年。
6.新的競爭對手:像特斯拉、Smart、谷歌、百度、Faraday Future等新興巨頭,都已經先于蘋果嘗試進入汽車市場,并推出試圖顛覆傳統市場的產品。還有許多初創企業正秘密研發電動汽車,計劃進入這個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的歷史告訴我們,最大的顛覆者最有可能是集中于某款產品的初創企業。
7.關鍵領域存在弱點:未來汽車將日益由軟件、數據、機器學習以及云計算等技術驅動。這些關鍵領域都是蘋果的弱勢所在,且面臨谷歌、亞馬遜、微軟以及其他科技巨頭的激烈競爭。如果蘋果無法迅速彌補這些短板,它幾乎沒有任何成為汽車行業顛覆者的機會。
最有可能的假設
在過去3年中,蘋果已經向研發領域投入巨額預算。許多分析師認為,這是蘋果在研發某個“重要產品”的證據,蘋果很可能在研發代號為“Project Titan”的汽車項目。但是對于產品周期至少4到5年的汽車來說,3年時間并不算長。
因此,蘋果更有可能與某個汽車制造商合作造車,就像特斯拉與Lotus合作推出Tesla Roadster那樣。特斯拉專注于其擅長的領域,即制造電動馬達和獨特的電池系統,而Lotus則負責汽車設計、生產以及組裝等。
最大的問題是:蘋果能為電動汽車帶來哪些獨特價值?設計、品牌、應用平臺都是答案,但肯定還有更多。無論你如何看待它,蘋果都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