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都提出工業4.0發展計劃,智能機、智慧制造業正在實現快速發展,而中國也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設想和愿景。萬物互聯的社會正在到來。
從技術層面來講,機器學習與視覺化、傳感器在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加速進化,人工智能、5G的實現將加速物聯網落地。據權威機構預測,截至2020年,將有500億臺形式多樣的智能互聯設備。
我們知道,物聯網涉及到各行各業,也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差異化需求巨大。對此,中云CEO徐世曉認為,這個市場不是一個公司能夠全部覆蓋的,中云期望提供更適配的產品與服務與大家一起打造一個非常完整的物聯網產品體系。
市場巨大
據工信部研究數據分析,2013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4896億元,較上年增長了34.1%。2015年,我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30%,2016年物聯網產業規模或將突破萬億,市場前景巨大。
徐世曉認為,在不斷攀升的數據背后,孕育的是即將爆發的物聯網云市場,但商業化的落地路徑仍需進一步探索。企業物聯網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誕生不同的商業模式,不管是云服務平臺還是物聯網技術都是基于市場驅動下的發展前景,但是作為物聯網云服務提供商還需要從適配的角度考慮的更長遠,在滿足當下需求的同時,考慮在企業的內生性增長變化和外部環境的影響,為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物聯網云化解決方案。
中云CEO徐世曉
他進一步解釋到,物聯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在底層涉及感知器件、數據計算器件和電功能器件等;在中間傳輸層涉及射頻收發、通訊協議和數據編碼、路由算法等技術;在應用層又涵蓋了形形色色的行業和應用場景,可以說是世間萬物,無所不包。那么,為物聯網數據提供支撐的云平臺處于傳輸層,是一組具備強大分布式計算能力的服務器集群,除收集數據,還遵循特定的程式和算法進行自動的數據挖掘和利用工作,承擔著大數據分析與利用的基礎工作。所以云平臺的穩定性、安全性、適配與可擴展能力極其重要。
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主要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技術,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物聯網最顯著的效益就是極大地擴展我們監控和測量真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的能力。未來,物聯網或會成為我們決策和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
未來已來
作為企業,可能還遠未了解我們顧客的真實想法。而物聯網的到來,或將打破此信息黑洞。未來,生產者可以從已銷售的產品中獲取數據,從而更好地了解消費者使用產品的情況。物聯網創造了一個消費者到生產者的反饋回路,在這里產品生產者可以通過適度水平的隱私、安全以及匿名性來檢驗產品的實際表現,并鼓勵持續的產品改進和創新。
徐世曉認為,今年我們走過很多物聯網企業,也參加過很多跟物聯網有關的會議,我們發現,過去我們的互聯網終端是手機和電腦,現在我們會發展互聯網的終端已經發生擴展到電視、汽車、冰箱、洗衣機……,過去是人與人的交互,現在是物與物的交互,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數據。現在數據的價值非常高,比如我們要用一個冰箱,他是一個具備智能化功能的冰箱,你的食品、健康、飲食等等都是會通過物聯網分析完了,他會交付給你,他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物聯網不僅僅是連接,更是優化。
他進一步解釋到,在物聯網的邊界里面,云計算應該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做了深入的,我們發現無論是物聯網也好,互聯網也好,云計算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架構的載體。云計算是開放融合的,物聯網也是開放融合的,物聯網產生大量的數據和計算,他是需要依賴于云的共享的能力,如果是單純推出某一個單一的產品是沒法經營市場的,因為云計算現在的標準并不統一,每個廠家有自己不同的接口。我們現在唯一最好的方式是和很多的物聯網產業園區和很多政府推的物聯網項目中切入進去,還有是在地方物聯網建設過程當中我們整個云的基礎架構就會深入進去,在今年我們去跟一些地方的政府和物聯網云區進行深入的溝通之后,在今年的11月份我們就會專門針對物聯網推出一系列更適配的物聯網產品與服務,并開放我們的基礎能力融合更優質的產品和合作伙伴,為我們的用戶持續提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