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郭臺銘跟他的鴻海略顯被動。2016年增長乏力,以致出現上市19年以來首度負增長,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沖擊后還略顯難堪。這背后,是它的代工版圖面臨巨大的結構調整。過去郭臺銘雖然也為集團制定了所謂“八屏一網一云”的藍圖(2014年6月公布),但截至目前,仍是手機、PC類產品代工更有聲量;其他領域雖有持續布局,包括一些巨資并購,但對整個藍圖的落地,似乎一直沒有進一步明晰的動作。
而近期一天宣布兩大合作,先夏普后軟銀,隨后又傳出消息聯手臺積電競購東芝閃存業務,崢嶸頓顯。
雖早已收購了夏普,但是雙方之前的既定路徑,基本設定在面板與太陽能領域。如今,延伸到了醫療與健康科學領域。
雙方將成立Sharp Healthcare and Medical,鴻海間接子公司Fabrigene Limited為控股方。郭臺銘表示,將鎖定夏普在生命科學領域深耕數十年的人才、技術、設備、專利,利用公司原來匯集的國際醫藥管理人才與經驗,以及大中華區銷售能力,拓展生命科學、健康環境、影像醫學三大面向。
可以看到,這里面有一個核心,那就是三大方向雖然都是相當專業,但幕后都有顯示技術支撐。當然,現在的顯示技術與半導體越來越高度融合。通俗地說,已經是一個半導體顯示的時代。
這到底反映了鴻海的什么趨勢?筆者個人覺得,這是郭臺銘主掌的變革動向,就是朝行業互聯網、物聯網邁進。而它選擇的健康醫療,既是國計民生無法脫離的剛性部分,也是現實產業中利潤非常高的領域。
對鴻海來說,這一步不但跳出了面板產業局限于家電與手機等狹隘用途,開始走向更廣泛的無所不在的顯示時代,朝工業互聯網領域邁進,更是意味著它基于制造業的平臺化戰略得以深化。要知道,鴻海可不只是一個硬件代工企業,它是一個遠勝IDM模式的綜合性的巨頭,在全球電子業領域,除了處理器不生產之外,其他幾乎所有部件、軟件都不在話下,而且它還有強大的模具與材料布局。
這能讓它走出過度側重PC、手機及其他消費類電子代工的風險。過去的業務雖然規模非常龐大,但力弱稀薄,而且波動非常劇烈,幾乎是每隔幾年就來一次巨大的震蕩。當年它是整個PC業代工巨頭,PC成長乏力后,它強化手機代工,一度是摩托羅拉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但隨著它轉型失敗,加上2008年遭遇經濟危機,鴻海一度遭遇巨大挑戰。不過,當蘋果引領的新一輪智能手機熱潮開啟后,它迅速依靠整體優勢,切入蘋果產業鏈,成功完成了替代。這也是2009年郭臺銘重新回歸集團擔任CEO的危機背景。
與它競爭的另一巨頭偉創力,當初被鴻海超越后,很快剝離了PC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的大部分訂單,全力沖刺其優勢領域,即2B代工,從而避開了郭臺銘的強悍沖擊。截至目前,雖然偉創力規模遠不如鴻海,但業務版圖相對穩定。
之前鴻海也曾有過直接的2B布局,如服務器形態,但因為直接依托PC產業鏈,越來越透明;較早時候還布局過汽車,至今也在積極滲透,甚至還有不錯的無人駕駛專利,但兩年前,它將無人駕駛的部分專利賣給了谷歌(微博),似乎在等待更為成熟的涉入機會;至于在能源領域的布局,其中的太陽能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
這種重度垂直的領域,比如能源、健康、醫療,也是GE、西門子、飛利浦、東芝等巨頭的地盤。而這幾年,韓國三星也在強力沖刺,在其版圖里這部分恰恰也是它面向未來轉型的方向,且連續的危機一定會推動三星轉型速度加快。
就是說,郭臺銘的危機感應該是非常強烈的。當人們為三星擔憂的時候,筆者感覺它的老對手的焦慮似乎更重。
要知道,蘋果雖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但手機出貨整體增長乏力,尤其核心重鎮大中華區開始明顯萎縮。2017年,即便蘋果iPhone8大賣,想再持續創造過往幾年的神奇,也幾乎不可能了。手機業已經高度成熟,且鴻海的蘋果訂單正持續被分流,它與蘋果之間,雖然不會分裂,但未來雙方都不可能將自身的命運押在對方身上了。
況且郭臺銘已經67歲,壓力應該很大。即使現在看上去依舊青春不老,但他至今仍未能破除兩大魔咒。
一是接班人話題。早在2002年,郭就開始思考6年接班計劃,即到2008年,通過建立聯邦制組織架構從中選擇接班人。2006年~2007年,他已將日常營運重任分化交給九大事業群總經理。其中,二弟郭臺強因年齡與他接近,接棒可能反小;三弟郭臺成40歲出頭,年輕有為,且掌握最大現金流業務,外界認為非他莫屬,奈何2006年他突發血癌。2006年年終尾牙當晚,郭臺銘重申2008年退休計劃,寫了一幅“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辟土真英雄”的對聯,送給臺下許多高管,說是鼓勵年輕干部搶班奪權。但實際上,他依然屬意郭臺成,認為他能好起來。只是,2007年郭臺成再度病發,夏天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