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連續多年保持高位增長,2014年到2016年平均增幅達18.86%,去年設計、制造和封裝3個行業的銷售額首次同時超過1000億元。然而增長的背后,如果把一些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去除,數字就沒那么好看了。”在近日舉行的2017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給火熱的行業潑了一點點“冷水”。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設計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銷售額1644.3億元,同比增長24.1%;制造業受國內芯片生產線滿產以及擴產的帶動,2016年依然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5.1%,銷售額1126.9億元;封裝測試業銷售額1564.3億元,同比增長13%。
魏少軍說,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邁入成熟期,但集成電路技術還會繼續演進,并長期扮演核心關鍵角色。事實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現集成電路的替代技術。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目前產業布局基本合理,各領域進步明顯,但集成電路的自給率不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外依存度會維持在高位。他指出,我國集成電路產品中不少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裝備、存儲設備的國產芯片占有率還是0;在制造與設計領域,很多企業主要為海外客戶加工或者主要使用海外資源。
此外,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還面臨投資布局略顯凌亂、技術研發投入不足、人才團隊嚴重短缺等問題。僅人才一項,目前我國從業人員總數不到30萬,按2020年全產業銷售1萬億元人民幣、人均產值140萬元計算,人才缺口還有70萬。魏少軍分析,未來10多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面臨的長期矛盾將是需求旺盛、供給不足。
他呼吁,產業的結構性缺陷已經逐漸顯現,“代工”模式一直主導著產業發展,但未來10—15年,是否還應由這一模式主導值得探索。“是時候研究中國集成電路供給側的結構性變革這一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