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米是日本的主食。日本的大米以質優味美聞名于世。日本還有一句用大米作比喻的流行語,即“半導體是工業的大米”。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地位。因此,與世界工業老大——美國發生了種種摩擦。筆者剛來日本留學時,電視上幾乎每天都是圍繞著大米與半導體的口水仗。
表一是1990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名,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前十名中占據了六位,在前二十名中占據了十二位。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雄厚實力,稱霸全球,從中可見端倪。
(表一、1990年世界半導體企業排名;數據來源: 廣發證券發展中心)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伴隨著工業全球化的進程,半導體行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行業整體來看,半導體的生產與銷售均呈右肩向上的趨勢,但是日本在其中所占有的份額卻不斷減少。
表二是2016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名。日企在前十名里只有東芝榜上有名。
單從表二來看,半導體世界似乎進入了戰國時期。美國、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三巨頭領跑,其他區域艱難混戰。
(表二、2016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名;數據來源: IC Insights)
然而,筆者認為實質上,半導體行業是進入了三國演義的時代。也就是美、中、日的時代。
近幾年,中國加大了在半導體行業的投資,盡管在世界前二十名半導體企業的名單里還沒有中國企業,但是,中國已經擁有一大批實力不菲的產業鏈上從設計、芯片制造、到封裝測試的中堅企業。下圖是2015-2017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各產業鏈的收入變遷。這些數據不全都是中國企業,其中包括了外資在中國的銷售額。但是,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市場在迅速發展,對半導體的需求有增無減。2015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1649億美元,不過自給率僅為13.5%左右。凸顯發展空間之巨。
(數據來源:《2016-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封裝市場分析預測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半導體行業是需要巨額投資來支撐的。筆者大學本科是半導體專業,但是當時因為政府缺乏資金,中途這個專業被迫解散,改學計算機?!叭旰訓|,三十年河西”?,F在的中國政府最“不差錢”,為改善供需失衡的問題,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募集了超過1300億元的資金,以改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在擴充生產和國際并購時資金不足的問題。
三十年前中國半導體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微不足道,那時是日本一家獨霸。2015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占全球市場的33.52%。如果說,日本企業在全球所占份額持續下滑的話,失去的或許正是中國這個市場。
然而,從數據的表面并不一定能看到事實的本質。如果從集成電路的產業鏈來看,今天的半導體行業基本上形成了這樣的格局:芯片設計基本上由美國企業獨霸(如高通、博通、蘋果、英偉達等);芯片制造刨除純代工廠以外,由中日美割據(如海思、夏普、AMD等)。半導體封裝測試方面臺灣企業保持優勢。
那么,日本企業隱身何處呢?毋庸置疑,在消費半導體領域,日本企業的頹勢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境地。但是,還有一個通常人們不太注意的工業半導體領域。尤其是材料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在這兩個方面,日本企業占領絕對優勢。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所占的份額達到52%,而北美和歐洲僅僅各占15%左右;日本企業在全球新購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占有率超過30%。日本材料半導體則生產了全球52%的半導體材料。
雖然,日本企業從全球半導體頂尖名單上滑落,但是日本卻隱身于產業鏈的上游。不管消費半導體還是工業半導體,只要投入生產就需要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因為日本占領了半導體產業的上游業務,只要半導體市場總體保持擴大的話,日本的份額將穩居前列,旱澇保收。
隨著中國加大對半導體領域的投資,中國市場將繼續膨脹,甚至出現井噴。這期間將有大批中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萌發。日本利用其雄厚的技術力量,如果能抓住市場帶來的機會,那么,在半導體領域,出現中日美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