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近年經濟成長趨緩,在產業升級規畫藍圖中,機器人和半導體發展受高度矚目。 但中國大陸尚未掌握核心技術,陸資“走出去”并購又屢遭心生警惕的歐美擋下,突圍艱困。
中國大陸應用服務型機器人愈來愈普遍。 圖為福建福州 火車北站候車大廳,一臺美女造型的智能機器人為旅客 提供導航、咨詢等乘車服務。
● 中國制造2025 機器人產業是亮點
在電子業齊聚的江蘇省,富士康昆山廠是落實自動化生產成效最卓著的代表之一。 在黑漆漆的偌大廠房中,機器運轉聲音嘈雜,多支機械手臂處理重復性高的熱熔焊接制程,稀少的人力退居輔助地位。
富士康科技集團拚自動化,機器成為生產主力,工作燈 隨著人力減少,自動化產線通常處在昏暗環境中。 圖為 富士康昆山廠板對板連接器母端生產區。 (數據照片) 中央社記者尹俊杰昆山攝 106年5月15日
隨著自動化效益提升,截至2015年,這座生產智能型手機連接線接頭的“關燈廠房”員工數量,已從最多時的1500人減至300人左右。 每條產線每個班僅需1人照顧機器,整個廠房最大日產能可達100萬件。
中國大陸制造業人力費用逐年攀升,高科技業者為控制成本不得不投入自動化浪潮。 這也成為中國大陸官方訂定“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目標,鼓吹“智能制造”的大背景。
為躋身制造強國之林,中國大陸2015年5月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畫文件,強調智能制造,宣示要讓技術創新成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核心。 其中,高階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受到高度關注。
這份文件出爐后,機器人頓時成為中國大陸最火熱的產業之一。
但發展近2年后,中國大陸官方卻在今年3月坦承,中國大陸機器人產業存在“高階產業低階化”和“低階產品產能過剩”風險。 中國大陸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仍以中低階產品為主,尤其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供給能力相對較低。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羅仁權指出,機器人產業明顯有“大者恒大”趨勢。 四大巨頭庫卡(KUKA)、發那科(FANUC)、ABB和安川機器人(Yaskawa Motoman)全球市占率達到60%至65%。
羅仁權說,這4家大廠機器人都賣得很貴,除專精工業機器人,還吃掉遠程診療、微創手術等服務型機器人市場。 在不對等的競爭態勢下,規模小的機器人廠商必須思考有利的突破點。
在中國大陸機器人產業似遭遇瓶頸之際,中國大陸家電大廠美的集團“開第一槍”,2016年5月宣布開價約50億美元收購庫卡,成為近年陸資企業規模最大的海外主動收購交易之一。
這項收購案有別于美的集團買下日本東芝電機的電冰箱、洗衣機等成熟但利潤率低的白色家電事業,而是有機會讓陸資企業掌握德國“工業4.0”的新興核心上游技術。
美的發出收購要約后,不僅德國官方存有疑慮,業界也質疑庫卡的技術具戰略意義,不應落入外國企業手中。
盡管歐盟仍在2016年10月批準這筆收購案,但這顯示出在全球產業鏈中握有技術優勢的歐美國家,正在提防中國大陸資本“走出去”以并購手段拿下核心技術。
● 陸資半導體海外購并 著眼自主產業鏈
除了機器人,中國大陸野心勃勃想建設自主產業鏈的半導體發展策略也面臨相同困境。
過去幾年,擁有中國大陸官方資金撐腰的紫光集團扮演“排頭兵”角色,2013年起積極在半導體領域并購,先后收購中國大陸的展訊與銳迪科。
2015年,紫光宣布多項投資臺灣半導體封裝測試廠的計劃,包括入股力成科技、硅品精密和南茂科技,但都以失敗告終。
另一方面,紫光將掌握儲存設備技術的目光投向美國的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2015年有意入股。 但在擔心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擋下的情況下,紫光主動終止交易,入股威騰也失敗。
即便如此,在北京為防止資本外流而造成陸資對外投資降溫之際,中國大陸官方仍在3月透過官方政策性銀行與國家集成電路(IC)產業投資基金,為紫光發展IC相關事業挹注人民幣1500億元(新臺幣約6700億元)。
由此可見,半導體發展戰略在中國大陸改變產業結構中確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 歐美國安疑慮 陸企海外并購受阻
而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的一番話,則反映西方國家的焦慮心理。
羅斯5月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美國半導體業仍獨步全球,但中國大陸大手筆投資欲建立自身芯片制造產業,他感到憂心。 由于半導體可在軍事硬件上應用,美國商務部考慮從“國家安全”角度審查半導體。
在此之前,國安理由就已成為陸資企業收購外國半導體企業的失敗因素。
2016年12月,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出手攔阻陸資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GC)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大廠愛思強(Aixtron)。 理由是這筆交易有國安風險,可能導致存有潛在軍事應用的敏感科技流向中國大陸。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認為,歐巴馬和之前的美國政府基于“意識型態”,對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大陸設置障礙。 如果美國不解除禁令,中國大陸只好從其他國家進口高科技產品,或加強自我研發。
郭憲綱所提的禁令由來已久,特別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后,美國以人權問題為由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列在“美國軍品管制列表”上的防務用品,使得中國大陸進口軍民兩用技術及民用技術受阻。
川普今年1月入主白宮,極力縮小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 川普4月會晤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后,雙方啟動貿易談判“百日計劃”。 華府想擴大美國產品輸入中國大陸,北京則盤算要以逐步解除上述禁令作為交換條件。
曾任中國大陸商務部長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5月在北京清華大學一場論壇上說,從中美大局出發,中國大陸“會再釋放一點”,縮小美中貿易逆差。
但他說,美國把中國大陸列為和伊朗、北韓、俄羅斯同類的制裁國家,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1600多種軍用品、軍民兩用品等商品,使中國大陸采購許多美制高科技產品受阻。 為改善這種情況,北京會向華府“提出更高要求”。
在“百日計劃”交涉過程中,提防中國大陸在高科技領域超越的美國,勢必仍會對陸資并購相關企業設下重重關卡。 這也顯示陸資近年瘋狂海外并購下,“金錢并非萬能”的一面。
“中國制造2025”碰上國安,使得中國大陸官方透過民間資本“走出去”,藉收購高科技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路愈來愈崎嶇難行。 中國大陸自主技術發展是否因此變慢,恐怕是北京必須納入考慮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