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大概是這個世界上危機意識最強的群體,因為它們永遠不敢活在當下,永遠一刻不停地在升級、轉型、改革。
1. 5G進入繁榮盛世
上周2017世界移動大會上海站又如期召開,(很遺憾,我又又又沒參加,沒進中國移動前幾乎每屆都參加,進了中國移動反倒從此無緣),會上傳遞出來很多信號,最大的莫過于5G的進展,5G進入了盛況空前的階段——中國移動計劃今年開展外場試驗,18年規模試驗,19年預商用,2020年規模商用。中國聯通今年進行5G的技術驗證和組網驗證,預計2020年規模商用;中國電信19年實現部分預商用,2020年提供商業服務。好吧,節奏基本上就是這樣,2020年商用。
當然,這場繁榮的貢獻方還有很多,設備廠商、芯片廠商、終端廠商、以及研究院高校等等,大家就像是水底下一群嗜血的鯊魚看著水面上一只滴血的海鳥。
2. 繁榮背后是巨額的投資
最近幾年電信運營商的進取心簡直一點都不“國企”,(難怪政府要通過行政命令要求提速繳費,得喚醒下它們國企的身份),從網絡的升級就能充分的體現,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開始建設第一代移動通信網絡1G,到1995年開始運行2G網絡,到2009年3G網絡,到2014年進入4G時代(事實上其他兩家是2016年才開始正式進入4G),而到2020年就是5G了。中間的間隔分別是8年(中國第一代網絡是落后世界很多的)~~14年~~7年~~4年。
媽呀,運營商這是用軟件開發的“迭代開發、快速上線”在建設運營基礎網絡?。?!
就在我們一次次否定自己,建立新的網絡,提供新的服務的背后是一連串天文數字般的巨額投資,如,在從3G升級到LTE的短短五年間,總共投資了超過1萬億,建設了249.8萬個4G基站;而有些情況更嚴重,某運營商在2009-2014年間花了幾百億建了上千萬個WIFI的AP,花了幾千億建了幾十萬個TDS基站,結果如何大家都清楚,基本就打水漂了唄。當然這里面有很多都是無奈之舉,因為后面的網絡建設都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但是每一次網絡升級,都扎扎實實地意味著大規模的投資,三張網、四張網并行運轉加大了網絡維護的投入。
5G呢?5G肯定是采用高頻段的,這意味著要建更多基站來實現基本覆蓋。據富瑞投資銀行分析報告稱,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在5G基礎設施上的總投入在7年內預計將達到1800億美元,遠遠超出2013-2020年它們在4G網絡上估計1170億美元的投入,增長幅度為48%。
而更重要的是當前5G的研發方向依舊撲朔迷離,當下有兩種聲音,一種是5G作為4G的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架構,將利用4G的現有環境來遷移至5G架構;另一種聲音更傾向于打破原有4G網絡的連接方式,通過云等業務進行5G業務的建設。如果是前一種,4G的巨額投資還有復用的可能性,如果是后一種,4G的投資幾乎可以說完全“退役”了。
當然,如果我們從資源再分配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運營商把“盤剝”的巨額利潤拿出來建設網絡,讓整條產業鏈的技術工人、建設工人、運維工人,以及線纜等設備的生產工人、運輸工人能有飯吃,也不失為一樁好事,哈哈。
3. 三大運營商開展軍備競賽,獲取技術革新紅利
當前,極力推進4G的有兩個陣營,一個是設備廠商,一個是運營商。
廠商極力推進5G是很容易理解的,只有不停地升級換代,他們才有生意。像愛立信這些老牌廠商在4G進入平緩期后業績就進入了“泥淖期”,只有不停地裁員來過日子(裁掉過時技術的員工,招新技術的員工,對,就是這么殘酷,因為沒有新技術,他們忽悠不了運營商)。對,他們就像是軍火商,沒有戰爭,怎么發財?!
而運營商的積極態度就讓人很費解了,明明手中的AK47還用得很6,為什么這么著急著要換SCAR呢?有一種解釋或許還能說得通吧:運營商希望通過網絡技術來建筑競爭壁壘,獲取技術紅利。(就是因為這個才讓運營商誤以為自己是個IT公司的)這是歷史驗證過的。
在2G時代,大家的競爭導向還是很正向的,網絡技術基本是一樣的,拼的就是服務,所以這個時期的用戶是很受重視的,中國移動的服務做得最好,所以它贏得了市場和客戶。
而從3G時代開始,競爭導向產生了偏差,中國聯通發現通過技術差異是能獲得巨大的技術紅利的,當然,中國移動也在同一時間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大批中高端客戶轉網至聯通就是為了上網更快的WCDMA。
然后3G沒幾年,中國移動迅速找到了扭轉占據的武器,還是網絡——4G!中國移動在4G上由于支持民族自主品牌而贏得了一定的時間窗口,然后開始了瘋狂的建設。戰況出奇的好,中國移動以摧枯拉朽的態勢完全扭轉了戰局,還固守WCDMA低頻的中國聯通輸得只剩下褲衩。
這下好了,從這兩場“戰役”中聰明的運營商發現了致勝的捷徑——升級網絡,然后在這條路上狂奔下去了。現在沒有人關心服務,沒有人關注老客戶了,都在拼網速、拼基站數量。
4. 運營商們這條路,是不是走偏了?
國內的運營商老是很容易把自己錯誤地定位為技術公司,它們會很積極地去研究網絡技術,很積極切入到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研究領域,而其實他們似乎都忘了,運營商的本質就是市場公司,服務公司和運營型公司,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服務,或許還有內容。在未來信息化服務多樣化的時代,運營商迫切需要去提升的是市場一線銷售與服務團隊的能力,如果能做出一兩個殺手級應用就更完美了。
而今天運營商們的服務質量著實下降了不少,我沒有規模數據支撐,只是我最近的通話掉線發生得實在有點頻繁,好吧,我用的是volte。今天,運營商們都在用盡千方百計去招攬新用戶,而卻忽視了在網老用戶的服務體驗。
以上是國內運營商的表現,那國際運營商呢?市場競爭更加充分、決策更加理性的國際運營商上怎么看待5G的?
事實上,5G在歐洲的發展相當緩慢,原因有幾個層面吧,一是歐洲運營商在4G網絡的巨額投入還沒來得及時獲得足夠收益,財務壓力讓它們在5G推進上表現出懈怠。二是在5G發展路徑尚不明朗的情況下的投資更像是一場豪賭,5G最終的形態有可能顛覆當前的一切想象,比如說以云的形式。它們認為4G還能走很遠,還有LTE-A和LTE-AdvancedPro,它們將推動4G網絡走向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這些更加清晰明確的前景更值得去投入。
那到底5G有沒有必要呢?國內運營商在這條路上有沒有走偏?
對社會發展而言,網絡升級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拿4G來說,4G網絡的大發展直接催生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全面繁榮。而5G很可能如宣傳說的將改變全社會,為工業制造,以及包括醫療、家居、出行在內的人們的生活,帶來全新的感受。已經有分析師提出,預計到2035年,5G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將達到12萬億美元。
而對運營商來說也有很多好處,最直接的就是頻譜,頻譜資源只要基礎通信理論不變,都是最為稀缺的資源,如何在有限不可再生的無線頻譜下,容納更多的并發數據,這是每一代移動通信進步最重要的出發點,而5G按照目前的研究來看,對頻譜的利用率肯定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但是,對于通信運營商是否應該激進地去推動5G發展進程?我的觀點是,不應該。5G對于設備廠商、互聯網公司來說可能是美味的蜜糖,但對于運營商來說可能就是一劑砒霜。從3G的中后期以來,運營商在與互聯網公司的戰爭中節節敗退,甚至連傳統的通信業務市場也被殺得丟盔棄甲,如,微信就通過更快更好的4G網絡完全替代了短彩信,這可是上百億的收入啊。5G很有可能將成為一棵摧毀傳統通信系統的大樹。
運營商應該做什么?運營商應該認清楚自己的定位,運營商自身并沒有很強的技術,只不過是披著高科技外衣的市場公司,服務公司和運營型公司。網絡的升級演進更多的應該是技術的事情,而技術的事情就應該讓搞技術的人來推動。運營商完全可以讓設備廠商、芯片廠商、終端廠商去推動、去完善下一代網絡,然后從市場價格的角度、技術優越性的角度適時選擇,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才是運營商應該去做的事情。記住,永遠都是業務選擇技術,而非技術定義業務。
當然,在中國,運營商的市場決策老是摻雜著很多政治等因素,如支持民族自主品牌的網絡制式發展、爭奪與歐美的通信標準話語權等等。這是另外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