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9月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了一份統計圖表,綜合整理了各家產業研究機構對2018年半導體產業營收的預測數字。
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全球市場普遍認為成長率為7~8%,最悲觀的是Cowan以線性回歸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做出的5.9%,Future Horizons的預測數字則是特別“與眾不同”,樂觀認為成長率可達16.0%。
整體看來對2018年半導體產業營收成長率預測數字之平均值為8.3%,或者是,如果我們排除標志2017年底市場繁榮的逆勢因素,也有7.2%;而雖然其他預測者的成長率預測數字是個位數,Future Horizons還是進一步將2018年IC產業成長率預測,由2017年9月時發布的16%,調升到21%,這個數字幾乎是平均值的三倍。
熟悉Future Horizon研究方法的讀者們會了解,我們的分析是以稱為“四騎士”(four horsemen)的半導體產業相關統計數字──全球經濟、IC需求量(unit demand)、晶圓產能以及半導體元件平均銷售價格(ASP)──為基準;這些因素雖然是以在數學未定義(mathematically indeterminant)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卻是半導體產業營收的成長推手,強勁的經濟景氣會激勵對IC的需求量,晶圓廠產能則會決定供需平不平衡,并成為元件ASP的設定基礎。
全球經濟在經歷8年的良性成長之后,終于在2017年迎來期待已久的復生;更重要的是,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7年度兩度調升GDP預測,經濟成長是可持續的。
這與先前全球金融風暴發生之后的情況完全不同,那時候1月份做出的預測會隨著時間往后推移而持續下修;而隨著產業與消費者信心回升,直接帶動了對半導體元件的強勁需求,也為整體產業帶來成長動力。
SEMI 在2017年9月總整理了各家分析機構對2018年半導體產業成長率的預測(來源:IDC 全球組裝研究團隊,SEMI)
產業界的產能完全未準備好,再加上生產運作速率與庫存水準,都已經在過去的幾年調整至低于平均的單位與經濟成長;一旦產能與庫存耗盡,供應產能就會承受龐大的壓力,導致缺貨、產能分配,以及接著在短暫的延遲之后出現ASP上揚的壓力。一如往常,存儲器會是第一個感覺到沖擊的元件,因為該類半導體的生產具備高度協調(highly-tuned)的特質。
于是在2017年,我們自全球金融風暴發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上述“四騎士”達到完美的一致性,朝同樣的方向邁進,讓2017年的全球晶片市場達到近22%的成長,營收總額為4,120億美元。Future Horizons在過去幾年一直預測這樣的一致性與向上趨勢不可擋,但持續受到全球經濟停滯的打擊,直到去年經濟景氣持穩,我們在2017年1月將全年度成長率預測由11%調升到18%,又在4月進一步調升至20%,最后2017年產業成長率達到22%,也為2018年的再度強勁成長奠定基礎。
除非發生重大的經濟景氣崩潰,2017年的經濟復甦力道會延續到2018年、進一步刺激需求,而目前并未預期發生那樣的崩潰,IMF還在不久前的Davos Forum年會上修了對GDP成長前景的預測。有鑒于產能仍然非常吃緊,仍然有缺貨以及為等待新產能上線、交貨期長達12個月的情況,這些正面因素使得2018年整體半導體產業成長率可維持兩位數字,如我們所預測的可達到21%。
國內IC設計增速依然保持高速
根據TrendForce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IC設計業收入為2006億元人民幣,與2016年1644億元相比,同比增速達22%,占國內半導體行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8.76%。
近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向中國轉移,2018年,我國IC設計產業在提升自給率、政策支持、規格升級與創新應用等要素驅動下,將保持穩定成長態勢。預估2018年中國IC設計行業將增長20%左右,全年IC設計收入有望達到2400億元。
盡管我國芯片設計行業起步較晚,總體實力與歐美芯片設計行業相比仍存在差距,但是本土領先的IC設計企業更貼近市場,具有快速響應、產品多樣化、性價比高等特點,故國內IC設計企業市場份額正在不斷提升,尤其在服務器CPU、嵌入式CPU、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電視芯片等領域取得良好的進展,建議投資者積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