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興被美國禁運事件可謂是牽動了整個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神經,一時間,網上各種角度、各種觀點的分析文章都有,那么美國半導體業界人士是如何看待此次中興被美國禁運事件的呢?
作為多年在美國半導體芯片業界的業內人,北美中國半導體協會(NACSA)主席金波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中興違反美國對伊朗出口管制,在2016年被抓住,2017年中興認罰后,沒有執行和美國商務部的協議(未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目前造成這種自己“作死”的局面;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美國此舉可以看作是對中國貿易戰的一部分,精準打擊中國的科技競爭力的“掐脖子”行為,意在阻止中國的引領5G時代到來,阻止“中國制造2025”。
金波認為,在如何對付美國政府這件事情上,中興應對完全失敗。還是國企一貫的習慣思維,以為可以花錢消災,簡單的認罰巨款(9億美元)了事。殊不知,拿這些錢可以請多少律師和lobbyist(游說的說客),即使官司打不贏,拖也可以拖上很長一段時間。聽說中興為了省錢,律師都沒有好好聘請。在我看來這或許也是一件好事??梢噪S時踢踢國企屁股給其他國企提個醒,不好好管理公司,也有傾家蕩產的可能。
這次美國拿中國半導體產業精準打擊,這也和國內一些半導體產業巨頭在幾年前在美國和臺灣半導體產業夸夸其談,威逼利誘,十分高調的買買買有關,引起美國臺灣業界紛紛側目,不少企業紛紛向政客和政府求援。CFIUS(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越來越嚴就是其初步后果。這次中興危機以后,接下來還有什么,還不可知。
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金波表示:“國內晶圓代工剛剛可以稱作是第二梯隊,其他的暫時都不入流。華為海思有華為手機支撐,在很狹窄的應用領域有所建樹。半導體是一個高投入,需要規模效應的產業,而且半導體投資周期比較長,自然不是投資資金的菜。加上國內稅收這么高,做實業能賺錢嗎?國內的增值稅是一個問題。國內這個稅制是不利于企業做任何研發的。按照國內稅制,研發費用不能抵稅,相當于直接削減利潤。還有就是管理成本、人員成本和信息成本等等。這些造成了中國的半導體芯片的投資環境和美國相比處于劣勢。
有人評論這是特朗普的“殺敵1000,自傷800”的行為,認為對中興禁運也會對美國的半導體行業造成不利影響。對此,金波并不認同。他認為,這對于美國半導體產業基本沒有影響。第二天美國半導體股票大漲就可以說明美國產業的態度。
另一位不具名的北美中國半導體協會理事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國內在政府和地方在半導體投資上,偏離了“實現自主芯片的戰略目標”,在真正關鍵的核心器件領域的投入卻很少。對此他也從自己的角度分析了問題的根源。
以下為原文:
這兩天美國對中興貿易禁運的新聞引起了一堆事。首先是我的市場和技術團隊飛機剛落地中國到中興門口準備跟中興的交流會怎么辦,接著董事會問我這事對我們今年的業務影響多大。一些朋友問我對這事怎么看。打開微信,關于”中美貿易戰“,”美以芯片一劍封喉“,”中興禁運警示“等帖子在泛半導體圈子里刷屏。 我不想在這作任何政治評論,因為兩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中國是我娘家,美國是我婆家,我真心希望兩家都好,不打架。
不過作為在芯片行業里從業了二十多年,在美國上市公司里掌管上十億美元價值的高端芯片業務的半導體人,結合我多年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關注和了解,我想表達我從商業角度上的一些粗淺看法。
首先中國政府很早就很清楚芯片產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也看到發展自主芯片的必要性。早在90年代就有扶植政策要發展中國的芯片產業。因為有關負責的政府官員缺乏對行業的了解,讓費了很多錢,效果非常差。顆粒無收的投資不說,還出過不少有欺詐嫌疑的丑聞。上海華虹,中芯,宏力等雖然從商業投資角度看不乍地,但好歹錢花出去沒打水漂。近年芯片戰略意義的炒作和各地政府的投資熱情,據說國內現在已上了好幾百條集成電路生產線了。這幾千億的銀子撒下去了,對不起,我要說對實現自主芯片的戰略目標沒!半!毛!錢!關系。
因為半導體生產廠早在30年前就轉出美帝了,到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地方了。這幾千億砸下去只為跟亞洲小兄弟搶生意,哪來的戰略價值? 政府里有明白人,看著也心急啊。扔出N億的大基金,還加N多兄弟基金,子基金。買買買!剛買了幾家無關痛癢的消費類芯片公司,還沒開買關鍵的通信,存儲,處理器,傳感器,射頻,高端模擬等,美帝警覺了,關門不讓賣了!買到的這些家企業花高價做了冤大頭不說,對實現戰略意義還真不大。因為那些買來的企業大部分有中國背景,技術本來就在中國。
放眼美國的知名芯片公司,中國人技術大牛有一大堆。那N億的國家基金為啥不大把投給初創公司,自己發展自己的技術呢?這就是我寫這篇的原因。我分析下來有幾個原因,歡迎朋友拍磚。
一是大部分基金沒那個耐心。芯片創業不比互聯網創業,3~5年能見效果的算好的。中國好多基金總年限都不過7年。
二是大部分基金沒那個精力。初創公司一次投幾百萬,一千萬,不要累死才能投出N個億?除非投那些炒得離譜的AI公司,一把干掉幾個億。
三是中國芯片創業成本不比美國低。
首先是中國的稅務政策,光增值稅一項就輸美國創業公司好幾成。增值稅從公司開張那天交起,交到你賣芯片那天,沒準可以退回來。因為增值稅,開發工具,IP 授權,流片等都比美國貴。研發人員的費用,最后會體現在產品價值,但不是生產成本,會被課增值稅。初創公司在一分錢沒賺,就在寶貴的資金方面輸美國公司17%。雖然各地有稅務優惠政策,但通常費半天周折審批,還不能達到美國同行本來就有的水平。
其次是信息成本。一方面在中國,商業信息安全方面要花不少精力和成本以保護幸苦獲得的研發成果;另一方面,該有的信息共享在中國大打折扣。Google、 Wikipedia、 Dropbox等工具擺在那不能用。國內的一些工具則是扶不起的阿斗。
(在這一點上,芯智訊不得不吐槽一下,即使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經常需要查閱一些國外的新聞源頭,查閱一些國外網站的資料,但是不幸的是,經常被“墻”。在信息搜索上,毫無疑問Google是非常強大的,可惜國內不fan墻用不了。而且現在眾多的fan墻軟件很多也都被封了。同樣,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更是不可避免的需通過網絡來獲取國外的最新的技術信息/論文,如果在獲取信息上都不夠順暢,確實不利于國內科技企業的發展。)
最后是管理和人員成本。中國本來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但隨著各大城市商用和住房房地產的暴漲,員工每天花在穿梭大城市的隱形費用,優秀從業人員的嚴重稀缺,這優勢已不明顯了。相反,美國近年來因為行業整合和投資減少,優秀人員相對充足。 希望中國有關部門能像美國二戰時的曼哈頓計劃那樣,能精準分析問題,把這個國家戰略高度的問題解決。這樣的話,我的婆家和娘家才能在日趨平等的狀態下和睦共處。
更值得擔憂的是,中興僅僅是我國對美國高端制造上游設備依賴度較高的公司之一。如果制裁范圍擴大到更多廠商,包括但不限于華為、???、大華等,那無疑是直插中國高科技制造行業的心臟。
一個基本的事實,中國的手機生廠商,有多少家在使用美國的芯片,大家心里都是有數的。另外,如果再悲觀極端一點,如果把安卓系統給你禁掉,中國的智能手機絕大部分都將變成廢磚。
老鐵們仔細想想,你用的汽車核心零部件,手機系統,電腦操作系統,甚至是編程的平臺和語言,有哪個是我們自己開發的?手機上的核心零部件和屏幕,哪個國內公司可以提供很好的替代品? 想到這里,是不是驚出一身冷汗? 貿易戰并不是很多人口中的「爾要戰,便戰」那么簡單,過度的民族主義,只是情緒宣泄,對認清事實并無幫助。
從以上這位北美半導體協會理事所分享的觀點來看,筆者大部分還是比較認同的。特別是大基金、地方基金和投資機構對于芯片設計類的初創企業的支持力度較低(本身大基金定位就是只投頭部企業),以及國內稅務政策、人才等方面對于芯片設計類初創企業所帶來的挑戰。這些都限制了“自主芯片”的發展。特別是在一些偏冷門,但卻非常關鍵細分的芯片領域,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國家這兩年對于半導體產業近千億的投資,并不是真的對“實現自主芯片的戰略目標沒半毛錢關系”。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在存儲領域,包括合肥長鑫、福建晉華及兆易創新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而長江存儲的32層3D NAND Flash今年即將走向量產,實現0的突破。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績,我們不能因為出現的一些問題,就一棒子打翻一船人,完全否定所有人的努力。
當然,這一點點成績也并不值得自吹自擂,因為我們與國外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中興被美國禁運事件也充分暴露了這一問題。
今天網上熱傳的“一個硬件工程師的一天”也十分形象的展現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
既然現在問題都暴露了,那么政府和企業的相關決策者就必需要對癥下藥,“亡羊補拉猶未晚矣”。
最后,還是那句老話,知恥而后勇,少吹牛,擼起袖子加油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