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間,北汽藍谷發布了重組上市之后的首份年度財報,去年北汽新能源借殼前鋒股份并將證券名稱改為北汽藍谷。2018年,北汽藍谷實現營業收入164.3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5億元,連續第三年實現盈利。
盈利背后依舊是補貼的支撐,年報顯示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9.18億元,主要涉及基地基礎建設、純電動汽車技術研發等項目的政策性補貼。拋開非經常性損益,北汽新能源虧損7.29億元。
對北汽新能源來說,更豐厚的補貼來源于新能源汽車補貼,2018年這項補貼的金額高達44.52億元,北汽新能源純電動乘用車銷售收入為130億元,補貼比例超過30%。
2018年,北汽新能源獲得的政府補助和新能源補貼兩項合計53.7億元,占其營業收入約三成。
北汽新能源銷量最好的EC系列,是賺補貼最為給力的車型。2018年,EC系列共售出9萬余輛,占北汽新能總銷量約6成。在北汽新能源的銷售結構中,A00級小車是絕對的主力,不少車型補貼后價格曾低至5萬元,“平價”路線讓北汽新能源EC系列得以長期霸占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前三。
然而,2019年新的補貼政策出臺,提出“扶優扶強”的理念,直擊較為低端EC系列。以北汽新能源EC3為例,工況續航里程261km,2018年可獲得5.6萬元左右補貼,2019年只能拿到最高1.8萬元左右的補貼,
新能源補貼新政出臺時,北汽董事長徐和誼表示,政策改變將敦促我們奮勇前行,也會加速市場出清,“那些依靠補貼的新能源車將來日子會很難受,能不能活下去都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再怎么補貼,也補不出造血能力”。
徐和誼的表態更像是在說北汽系能源自己,進入2019年,北汽新能源品牌整體的銷量出現暴跌,1月銷量4512輛,累計同比下降43.66%,2月份銷售為2867輛,累計同比下跌34%,直到3月才出現好轉。徐和誼稱,“補貼新政策初期或帶來較大壓力,不排除產品價格進行調整。”
2019年前3個月,北汽新能源品牌產量急劇下降,每個月累計同比下降的幅度都超過85%。北汽新能源在年報中稱,公司正在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形成兩大產品矩陣,一是基于“達爾文系統”打造的升級型新一代中高端產品,二是具有高性價比普及型的國民純電動車產品。
不過,中高端產品銷售的表現暫時還難以與“平價”系列產品匹敵。
轉型的同時,北汽新能源還面臨著質量和售后服務的問題。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信息,2018年1月到12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00.8萬輛,召回13.57萬輛。其中,北汽新能源以6.9萬輛位列召回排行榜第一位,約占2018年新能源汽車召回總量的51.1%。
補貼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車進入以“質”取勝的階段,而北汽新能源質量問題突出,勢必進一步影響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