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5G最大的前景是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技術基礎,但最立竿見影的仍然是消費級市場,商用初期規模化市場依然最早來自于智能手機。
昨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以及工信部官方微信、微博均發布了工信部將在近期發放5G商用牌照的消息,首次從官方角度確認5G牌照即將發放。
在5月21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5G技術和產品日趨成熟,系統、芯片、終端等產業鏈主要環節已基本達到商用水平,具備了商用部署的條件。
在商用初期,5G能夠為經濟社會帶來哪些變化?韓國在全球率先商用5G網絡,經過2個月的運營,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3個月百萬用戶,韓國5G用戶加速增長
4月3日,韓國運營商高調宣布5G正式商用,在短短的50天里,韓國三大運營商的5G用戶已超過50萬戶。一家市場調研機構指出,在5G正式商用后,僅僅4天時間5G用戶就達到了10萬,5月初用戶數就達到40萬,而且每日新增用戶達到1.5萬-2萬戶。
由于韓國三大運營商在5G方面的大力宣傳,加上終端和資費價格的下降,使得韓國5G用戶增速不斷看漲,多家機構預測,到6月底韓國的5G用戶會突破100萬大關。2011年,當韓國商用4G LTE網絡后,雖然韓國運營商宣傳力度也非常大,但用戶達到100萬還用了足足5個月的時間。
為了5G的發展,韓國運營商可謂下了很大血本,這些血本首先表現在終端補貼和降低資費兩個方面:
(1)針對5G手機的高昂價格,韓國運營商提高了終端補貼力度。目前韓國的5G手機僅有三星GalaxyS10 5G和LG V50 ThinQ 5G兩種,起初這兩款5G終端的價格基本在100萬韓元以上(近6000元人民幣),而目前其價格已經從起初的100萬韓元降至40萬韓元(約2300元人民幣),這一力度讓5G終端迅速降低至民眾可接受的價格區間。當然,這一行為也冒著被市場監管部門重罰的風險。
(2)不限流量套餐也是5G用戶迅速增長的另一驅動力。起初,韓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提供了不同檔位的5G套餐,月資費從5.5萬韓元(約合300多元人民幣)到13萬韓元(約合700多元人民幣)不等,而這一資費還只包含有限的流量。相對于4G資費,這一資費不得不說是非常貴的,普通用戶一定是望而卻步。然而,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這一資費已擴展至不限流量,對于大流量用戶來說,最終其平均價格會低于4G價格。據調查,在5G商用后這段期間里,韓國5G用戶的日均使用流量已達到4G的3倍。
除此之外,政府政策對此刺激作用必不可少。在韓國5G剛剛商用5天后,韓國政府就發布了“5G+戰略”。韓國總統文在寅對此表示,韓國政府正在國家層面推進5G戰略,將打造世界一流的5G生態圈,爭取截至2026年占據15%的全球市場份額,創造60萬個相關優質崗位,實現730億美元的出口目標。
為完成韓國5G+戰略目標,韓國政府將和民間計劃攜手投資超過30萬億韓元(約合1761億元人民幣),爭取在2022年之前盡快建成覆蓋韓國全國的5G網絡,培育包括新一代智能手機、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工廠、智能城市等基于5G技術的新產業和新服務。韓國還將在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率先引進和使用5G技術,大膽開展試點項目,這有利于快速激活市場。
當然,韓國5G市場的快速發展有其自身國情的原因,在其他國家沒法復制。根據海外媒體Light Reading資深編輯Mike Dano的總結,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就廣度來看,韓國國土面積大約是10萬平方公里,大概與我國浙江省面積類似。但是,多年來由于韓國各種回傳光纖部署較為密集,為無線網絡提供了較好基礎。
其次,韓國的通信監管部門對于其國內運營商在5G服務和終端方面出臺多方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韓國三大運營商的合作而不是競爭。
再次,韓國三大運營商對于其站址資源進行主動協調,使得三家基站的覆蓋可以快速開展起來。
新一輪智能終端更新換代的立竿見影效果
從韓國率先商用5G的幾個月經驗來看,5G商用初期有幾個啟示:
首先,雖然5G最大的前景是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技術基礎,但最立竿見影的仍然是消費級市場,商用初期規模化市場依然最早來自于智能手機。雖然韓國此前在多個行業中進行了5G試點,5G支持行業應用已就緒,但很多物聯網行業應用周期較長,在短期內很難形成規模化和直接效果。
其次,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必不可少。5G已經上升到了國與國整體實力的競爭高度,涉及到就業、經濟增長、進出口等宏觀經濟各方面的進展,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自由市場化行為。
那么,我國5G商用后,初期會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我們不妨從當年4G商用初期的發展歷程中尋找一些可參考信息。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發放4G商用牌照。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2014年全年中國手機市場累計出貨4.52億部。在這些手機中,2G手機出貨量6049.7萬部,3G手機出貨量2.20億部,4G手機出貨量1.71億部。
可以看出,在4G牌照發放僅僅一年的時間內,國內4G手機出貨量已快速爆發。這1.7億部的規模,為國內手機產業鏈廠商帶來新的創新空間。5G牌照發放在即,在牌照發放后的一年時間里,中國的5G終端出貨量會不會出現類似4G終端的態勢?從韓國5G用戶的增速來看,5G商用初期將為移動終端領域快速帶來一波紅利,帶動用戶的一輪換機潮。
由于5G投資巨大,投資周期也比較長,在商用初期不一定能夠帶來像4G智能手機一樣一年達到1億多部的出貨。但可以肯定的是,立竿見影的依然是由智能手機帶來的消費級5G終端和應用。
因為3GPP將R16版本標準凍結時間推遲至2020年3月,完全支持5G三大應用場景的標準還未凍結,當前商用的5G網絡更多支持增強移動寬帶(eMBB)功能。雖然eMBB也可以對大量行業應用場景形成支撐,但行業應用部署實施周期較長,不可能短期形成與消費智能終端相當的量級,因此商用初期主要還是聚焦在使用大流量的消費終端產品上。其中,智能手機是最核心的終端,根據公開資料,筆者整理了一下已公布的5G智能終端情況如下:
當然,支持5G eMBB的終端不僅僅是智能手機。移動行業顧問公司Hadden Telecoms曾發布報告稱,截至3月15日,已有14家廠商發布了總計22款5G用戶終端設備,這些設備涵蓋多種形態,包括智能手機、CPE、MiFi設備和USB設備。其中,大量5G試驗的環境中,廠商往往是通過CPE將5G無線信號轉換成WiFi信號來讓人們體驗5G的場景。4月17日,中國聯通首批5G手機全部到位,也包括12個品牌共15款5G手機及5G CPE。
從產業鏈各方準備情況來看,相對于韓國,當前國內5G終端已比較豐富。從韓國過去幾個月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5G商用后給予智能終端廠商新的創新空間,也加速消費者對智能終端的更新換代。作為一個僅有5000萬人口的國家,僅有2款手機的情況下,3個月發展100萬5G用戶,這個速度確實非常快。
未來國內是否會形成類似的發展速度?在當年4G商用初期,就有“一夜不關4G開關,第二天房子都歸運營商”的玩笑說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若要加速智能終端的更新換代、增加5G網絡的用戶數,終端價格、資費價格還需要降到用戶可承受的范圍。當然,過去十多年中,中國經歷了3G、4G從最初商用到普及的過程,根據以前經驗,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運營商對于終端的補貼和對資費的不斷調整。不過,當前三大運營商還未明確出臺對于5G終端的補貼政策,而近年來運營商不斷下降的營銷費用,大幅度補貼5G手機的難度很大。雖然不一定有如韓國的力度,但相信智能手機出貨量仍然是一個可觀的數字,在智能手機的帶動下,未來其他消費級5G終端也會相繼上市,而針對這些終端的內容、應用生態創新會快速形成。
當然,僅僅是智能終端的增長,還不能支撐“5G改變社會”的重任,未來長時間內更要探索5G在物聯網中的豐富應用。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司司長聞庫曾提到:5G建的好不如用的好。因此,對于5G來說,全面的領先當然不僅僅是智能終端用戶的規模化增長,更在于為國民經濟各行各業賦能。未來在全球5G競爭中能否處在引領作用,還要看5G為國民經濟各行業能夠提供哪些支撐,現在僅僅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