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速了醫療電子的快速發展,智慧醫療的模式也在防疫工作中有了實踐,但是疫情過后,智慧醫療又該如何發展?自5G、物聯網等技術進入大眾視線,各式“智慧化”場景也開始有了設想,智慧醫療也不例外。長期以來,智慧醫療都是停留在研究探索的階段,缺乏實踐積累,難以落地。但是2020初新冠疫情極大地催生了智慧醫療的發展。
在疫情防控期間,最普遍的應該是互聯網+醫療模式,互聯網醫療主要包含醫療電商、健康服務、消費醫療、互聯網醫院、醫療云平臺搭建、AI診療輔助平臺等業務。自2000年互聯網+醫療概念被提出后,互聯網醫療行業從最早期的“掛號網”發展至此后的“烏鎮互聯網醫院”,但是總體上說發展進程緩慢,互聯網醫療存在用戶習慣、市場推廣、商業模式等多層面的難題。但是在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市場迎來了很大的熱度,目前,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華為、平安、丁香園等創業公司均入局互聯網醫療。
除此之外,各種智能化的醫療設備也開始落于實踐。在疫情防控當中,因為推崇“非接觸式”“智能”“數字自動化”等元素的醫用器械,各種AI智能機械也漸漸進入了實踐應用。尤其是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各種智能機器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精準的數字統計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增強了防疫的安全性。有業內人士感慨,醫用機器人經過30多年發展,終于在這次疫情的催生下跨過蹣跚學步的嬰兒期,步入生機勃勃的少年期。
在流量和行業政策的支持之下,智慧醫療可以如愿迎來風口嗎?微醫集團高級副總裁程怡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于智慧醫療能夠為社會提供的價值。“在疫情的機遇下,其實疏通了一些很關鍵的政策堵點,也打通了很重要的服務閉環,那么這就會讓部分醫療服務具備了完整的從線下遷移到線上的可能性。”
就醫療本身而言,自有其社會價值,老年人群的數量上漲與全球預期壽命的提高總體來說促進了醫療市場的增長。根據數據橋市場研究公司(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到2027年,醫療電子市場預計將達到51億美元,在2020年至2027年的預測期內市場增長率為4.6%。那么在技術上,“新基建”給了智慧醫療更自由的技術發展環境,5G、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快了智慧醫療的生態建設。
但是就現在的狀況來說,最大的難題依然是落地的問題,雖然說智慧醫療已進入了少年期,但是商業模式仍然需要時間來沉淀。我國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經歷了疫情“大考”之后,智能醫療器械創新產業生態雛形已顯現,下一步,國產替代如何加速,如何從短期利好變成長線利好,智能化程度如何提升,是未來發展的三大核心方向。
不過短期而言,醫療電子的市場還未冷卻。在當下,不少半導體供應鏈廠商不斷調整策略,提升醫療芯片的優先程度。例如晶圓代工廠聯電(UMC)為支援防疫,以最急件處理等級來生產NAND Flash控制IC廠群聯(PHISON)用于醫療級呼吸器的緊急訂單。總而言之,針對疫情的抗擊無疑開啟了智慧醫療的新時代,醫療數字化轉型將迅速升級,未來將形成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臨床輔助診斷系統。
就當前情況而言,其實已有不少廠家有了動作。CDP與企鵝杏仁以“智能微型診所”形態推出的健康倉,并通過互聯網融合專業醫生與智能設備,將健康新零售產品、健康檢測、遠程問診及放松氧吧等功能融為一體,解決了一大部分企業員工的問診需求。ADI的Jan-Hein Broeders也表示,VSM(院內外智能可穿戴)是所有地區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且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可穿戴市場。
ADI近日也推出了全新產品生物醫學模擬前端 ADPD4000。只需一個芯片即可進行心率、活動、皮膚阻抗、氧飽和度和體溫等的測量(運動除外)。該芯片直接通過連接生物電位電極來測量心臟信號,便于創建一個非常節能、小尺寸、經濟高效的可穿戴VSM系統。
Jan-Hein Broeders也說道,“過去的醫療市場是以醫生為中心的,新技術(尤其是電子行業)發展對整個醫療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更以病人為中心的方法。作為消費者(或病人),我們在如何監測我們的健康狀況,以及去哪里獲得醫療保健和醫療服務方面有更多的選擇。”
不僅如此,隨著新基建的加速,各地也開始了“5G+智慧醫療”的建設。雖然說作為5G價值的集中體現,智慧醫療的實際應用目前還沒有形成格局,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依然有不少的創新模式在加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