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來,曾經只有醫院和專業醫療人員才能使用的醫療器械,在消費類醫療保健市場急劇增長,例如脈搏血氧儀、紅外溫度計、自動心率監測儀,甚至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主動干預設備。這些裝置大大解放了患者,可幫助醫生對患者進行遠程診療,從而無需專門跑去診所或醫院。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門診監測和家庭診斷需求,研究人員一直在改進柔性混合電子元件(FHE)和數據驅動技術,并將這些技術融入可穿戴設備。他們還在開發彈性接口來連接病人和設備,以改善數據收集并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什么是柔性混合電子元件(FHE)?FHE通過將獨特的新印刷工藝和新材料相結合,為日常生活中的產品提供硅集成電路的強大功能。其結果是:輕量化、低成本、柔性、舒適、可拉伸和高效的智能產品,在消費類、商業和軍事應用中具有無線前景。
更頻繁地定期收集患者數據,比如過去可能一年或半年才會做一次回訪收集患者數據,可以為患者創建一個“個人基線”。例如,一個病人的心率或血壓,與混合了許多因素的全球平均值相比,并沒有與病人今天早上、昨天、上個星期或上個月的數據相比那么重要。后者的數據比較,通常可以表明病人是否需要就醫或者采取其它干預手段。
不客氣地說,現在我們的汽車都會定期保養,汽車檢測診斷的歷史數據,甚至做的比我們人要好。根據內科醫生協會的一項研究,如今,美國的醫生問診時間平均長度不到20分鐘,而在英國,這一數字甚至要少于8分鐘。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只能引用相隔3到18個月的數據信息,然后根據他們看到的其他病例,對病患個人病史的模糊記憶,以及醫療帳戶檔案,結合他們的訓練和直覺,給出診斷結論和治療建議。這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因此,改善的個人基線數據,是提高未來診斷準確性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