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eorgia Tech官網)
長期以來,對于使用傳統材料的電池來說,鋰離子如何擴散進出合金負極,一直是限制電池能承載多少能量的一個因素。過多的離子流會導致負極材料膨脹,并在充放電循環中收縮,引起機械退化,縮短電池壽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曾經開發出空心的“蛋黃殼”納米顆粒負極材料,可以適應由離子流引起的體積變化,但是,這種材料的制造過程非常復雜且昂貴。
據外媒報道,最近,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發現,足夠小的銻納米晶體,在鋰遷移時可以自發形成均勻的空隙,并在循環過程中可逆化填充和空出,允許更多的離子流過,而且不損害負極。
研究人員Matthew McDowell表示:“人們對空心納米材料進行研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種材料可以提升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壽命和穩定性,被視為一種很有前途的選項。目前的問題是,直接大規模合成這種中空納米結構材料并進行商業化,具有挑戰性,而且成本較高。我們的發現可以提供更加簡單易行的過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性能,接近專門設計的空心結構?!?/p>
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直接觀察電池在納米尺度上的反應。該團隊還利用模型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探討在電池的鋰遷移過程中,納米顆粒為什么會自發地形成空隙,而不產生收縮。
在電池循環過程中形成可逆化填充空心粒子的能力,只出現在直徑小于30納米的鍍氧化物銻納米晶體中。研究團隊發現,這種行為源于一種具有彈性的天然氧化層。在鋰離子流入負極的鋰化過程時,該氧化層會發生初始膨脹,但是不會出現機械性收縮,因為在離子移出過程中,銻會形成空洞,這一過程被稱為脫鋰。這一發現頗令人驚奇,因為早期的相關材料研究集中于較大的粒子。這些粒子會發生膨脹和收縮,而不是形成中空結構。
由于銻相對昂貴,目前還未應用于商用電池電極。但是,McDowell相信,一些成本較低的材料,也可以發生自發的空心化現象,比如錫。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對其它材料進行測試,并探尋商業化推廣路徑。Matthew McDowell稱:“測試其他材料,看看它們是否會發生類似的中空機制,有助于擴大可用于電池的材料范圍。我們制作的小型測試電池具有良好的充放電性能,所以,我們打算在更大的電池中進一步評估相關材料?!?/p>
雖然成本較高,但是自中空銻納米晶體(self-hollowing antimony nanocrystals)還可以應用于鈉離子和鉀離子電池。這兩種新興電池體系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