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行業大新聞中,三大運營商宣布降低5G投資,似乎沒有引起多大的水花,或被認為是向5G建設下一周期過渡的合理措施。從2019年6月6日正式商用以來,5G網絡建設就被認為在中國引領新一代通信、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常說“水大魚大”,既然5G投資一度帶動了產業鏈的整體發展,那么伴隨著投資高潮進入尾聲,勢必也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
要弄清楚5G投資下降的“果”,先要搞清楚背后的“因”。一般來說,投資增速下降主要有四個原因:
01
行業投資受到限制。尤其是政策監管的影響,限制繼續投入,比如游戲版號停發就曾令電子游戲產業投資進入停滯。而5G發展一直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工信部前不久公布的目標顯示,2022年計劃新建的5G基站在60萬座以上,與2021年的65萬座基站數量基本一致,所以,不存在限制運營商投資5G的情況。
02
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如果社會和企業的經濟情況緊張,那么投資規模下降也屬常理,但從三大運營商2021年度的財報來看,全部實現了收入利潤雙增長,中國聯通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9%,中國電信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3%,中國移動營業同比增長10.4%,逆勢增長顯然不是降低投資的主要原因。
03
融資渠道受到限制。5G網絡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如果融資渠道不夠通暢,可用于投資的資金規模也會相應減少。2020年12月31日,紐交所宣布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進行退市處理,到2022年三大運營商已經全部落地A股。美股和A股能夠吸納的資金規模確實有差異,以美國第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市值(約2023億美元)來看,目前A股上的萬億(人民幣)市值公司僅有6家,融資規模的改變可能是5G投資調整的原因之一。
04
投資回本信心不足。投資意愿與收入增長的預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運營商對于回本沒有信心,自然也會減少投資。事實上,從2019年獲得5G牌照以來,三大運營商一直面臨著5G建設支出的巨大壓力,盡管C端和B端業務都有所增長,但還沒有進入收支平衡的正循環,參照4G始終未能從終端用戶身上收回投資成本,擔心后續的5G收入不理想,可能是三大運營商紛紛下調5G投資、建網高潮進入尾聲的關鍵。
那么,5G投資真的會重蹈4G的覆轍嗎?
從三大運營商公布的數據來看,5G商用三年時間,套餐用戶的比例增長很快,基本達到了50%左右,并且ARPU值都有所增長,業務表現良好。不過,月亮背面總有陰影,那就是增量天花板的突破越來越難,前兩年的用戶增量大多伴隨著5G手機等設備的升級拉動、綁定套餐贈送設備等活動。而受到5G芯片短缺、5G手機訂單消減等因素影響,可以預見的是,5G換機需求也接近飽和,而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5G版本往往價格高企,更換頻率低。這意味著,5G設備帶來的網絡用戶增長已經基本觸達天花板。
與此同時,5G目前依然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VR、AR等應用星星點點地出現,但無法帶動大規模升級。5G超大規模上行能力,確實能給直播電商、數字內容、媒體機構等帶來很大的體驗價值,但這類用戶畢竟只占一小部分,更大比例的價格敏感類消費者,面對高昂的5G資費可能依然會選擇用4G來滿足日常需求。2021年7月工信部為首的10部門下發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就著重提到,要求個人消費領域的5G網絡接入流量到2023年占比超過50%,以平衡運營商在5G網絡的巨額投入。
那么,降低5G資費能夠提升網絡利用率嗎?事實上,隨著5G用戶增速開始減慢,運營商也已經開始了內卷式競爭,套餐資費和ARPU值也有所下降。艾媒咨詢《2022年H1中國移動通信消費市場研究報告》中,中國電信的5G用戶ARPU值從2020年的65.6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53.3元。這固然會增加5G的吸引力,但也限制了運營商的收入,拉低了業績表現,延長了5G回本盈利的周期。
不難發現,5G業務的各個降本增收要素,多少都存在“效益悖反”現象,不能片面強調某一要素的增減,需要綜合考慮,以實現5G的最佳效益。如果你覺得“5G收回成本”這道題已經很難了,那么更令人大無語的是,中國運營商已經沒有作業可以抄了。
摸著中國過河
海外5G的
“他山之石”
未來十年,是全球5G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必須承認的是,沒有運營商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找到一個破解“效益背反”問題的完美解決方案。而中國運營商已經率先探索一條獨一無二的5G發展之路。
小說《三體》中,人類社會面對未知的威脅,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與迷茫之后,最后達成了智慧的共識: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這句話也很適合形容中國運營商的5G探索,在諸多投資回報要素之中,既需要艱難的權衡,更需要建設好當下的寶貴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