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6G近場技術白皮書2.0》正式發布 4月10日至12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原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隆重召開。來自全球的6G領域的思想領袖、技術先鋒和產業領軍人物齊聚金陵,共同探討6G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生態的發展藍圖。10日下午,大會正式發布《6G近場技術白皮書2.0》(6G Near-field Technologies White Paper 2.0)。該白皮書在2024年4月發布的業界首部近場技術白皮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更新升級,旨在深度推進近場技術研究與標準化探討,為3GPP即將于2025年6月啟動的6G標準化研究項目提供重要參考。 最新資訊 我國計劃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 我國計劃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 發表于:11/29/2024 SGMII及其應用 串行千兆媒體獨立接口(SGMII)是連接千兆以太網(GbE)MAC(媒體訪問控制)和PHY(物理層)芯片的標準,常用于需要高速數據傳輸的網絡應用中,如以太網交換機、路由器和其他網絡設備。 發表于:11/28/2024 中國信通院完成抗量子加密PQC應用系統升級驗證測試 11 月 28 日消息,“中國信通院 CAICT”官方公眾號昨日(11 月 27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完成抗量子加密(PQC)應用系統升級驗證測試。 發表于:11/28/2024 揭秘連接全球的140萬公里海底光纜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全球互聯網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少有人關注的是,總長140萬公里、400-600條海底光纜才是承載全球信息互聯的關鍵——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海底光纜是5G網絡、云計算、視頻流、金融交易乃至科研、外交等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它們又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受損,如何減少這樣的風險,成為全球都高度關注的話題。 發表于:11/28/2024 SpaceX已發射美國國家偵察局80多顆間諜衛星 11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稱,SpaceX正在為美國國家偵察局(NRO)打造一個至少由100多顆間諜衛星組成的衛星群,用來監視全球目標。 發表于:11/28/2024 歐洲首條運營商原生NB-NTN衛星直連短信誕生 德國電信、高通等合作,歐洲首條運營商原生 NB-NTN 衛星直連短信誕生 發表于:11/28/2024 中興通訊與華大北斗合作推進5G+北斗上車 11 月 28 日消息,中興通訊與深圳華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昨日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各自的技術及產品優勢,擴展北斗定位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深化合作并基于各自專長共同進行產品開發。 發表于:11/28/2024 IDC:華為百度領跑2023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市場 11月27日消息(顏翊)近日,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受到下游不景氣等影響,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側市場規模達到19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市場整體仍呈現高度碎片化格局,CR7未超過30%。 市場份額排名前五位的廠商依次為華為、百度、浪潮云洲、阿里巴巴、新華三。 發表于:11/28/2024 公安數據開放場景下個人信息匿名化處理法律標準探究 在公安數據開放的背景下,個人信息匿名化處理逐漸成為平衡公安數據開放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黃金分割點。通過國際橫向比較分析,揭示了我國現行“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匿名化處理法律標準在操作層面的局限性,并選取我國17省市公安數據開放平臺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為樣本,對數據開放的類、量、質進行系統性評估。研究發現,公安數據匿名化開放尚處于初步階段,存在頂層設計缺乏剛性約束、數據過度保密、格式不規范和處理標準不統一等現象?;诖耍覈梢源_立操作方法、風險檢驗及效果評估三維協同的匿名化處理法律標準:區分處理直接標識符與準標識符的操作方法標準,引入蓄意侵入者角色的再識別風險檢驗標準,以及去識別化效果評估標準。通過三重維度的協同作用,助推公安匿名數據最終實現“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法律效果。 發表于:11/27/2024 智能時代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技術治理的困境及應對策略 面向智能技術介入網絡輿情生成和傳播的新環境,分析智能時代網絡輿情特征、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技術治理面臨的困境以及應對策略,對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政權安全,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地調查、文獻調研、輿情案例分析等實證研究,綜合運用歸納和演繹方法,圍繞網絡輿情主體、客體以及傳播媒介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介入后網絡輿情的特征,并從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輿情監測預警全流程作用出發,分析了智能時代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技術治理面臨的困境。智能時代網絡輿情呈現出主體“非人化”、網絡輿情客體多樣化以及智能算法加速網絡輿論傳播等方面特征。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輿情治理部門面臨處理能力跟不上、輿情監測算法智能化程度弱、缺少推演預警手段、跨平臺治理難等系列困境,提出了應從樹立網絡輿情智能化治理理念、構建智能化網絡輿情監測預警系統以及建立網絡輿情多部門聯動處理機制等方面的應對策略。 發表于:11/27/2024 ?…293031323334353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