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IC60大師論壇的開場首講,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演說內容可說是備受注目。 現場國際級半導體大師齊坐,媒體云集,為了就是一聽這位目前站在半導體市場頂峰的人,如何看待下一波的半導體創新。 而在張忠謀的眼里,創新,不光是技術而已,商業模式也是重要的一環。
透過自身幾十年來的觀察,張忠謀點出十個他認為半導體發展史上重要的創新,其中包含了晶體管與半導體的發明、摩爾定律的提出、內存和處理器的誕生等。 但自1985年臺積電提出晶圓代工的模式之后,半導體市場就再也沒有重大創新了。
但他也補充,目前有幾個項目正在發展中,但仍需要觀察,也許十年之后,其中幾個項目「有機會」會被放入他的名單里頭。 而這些觀察名單中,排名第一個是高度國家補貼政策(中國與阿布扎比),接著才是技術項目,2.5/3D封裝、EUV、AI、設計架構、以及新材料(奈米碳管和石墨烯)。
而這些項目基本上都應該是依著時間順序來排列,例如補貼政策已行之多年,但仍看不出是好是壞;2.5/3D和EUV技術已經在進行中,但影響的面向有限;AI與新設計架構則是剛剛起步;新材料是未來半導體的突破關鍵, 但研究多年仍未能進入大量生產的商業市場。
所以上述這些項目距離要成為影響半導體產業的重大創新,的確是仍待時間與市場的考驗,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有點機緣。 因此,張忠謀在他后半段的演講中,還談了一下發明者(inventor)、發動者(initiator)與獲利者(riser)的關系。
他認為,未來半導體的創新要能夠實行和推動,其成本將是十分巨大,發明者不見得負擔的起,更遑論可以創造市場,也更不一定就是得利者。 最好是能夠產生他所謂的好的共生關系(Good correlation),才有機會帶來比較全面性的影響。
雖然未來的創新成本龐大,但張忠謀仍鼓勵大家要持續創新,他也認為半導體產業仍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進行創新。 而從他的思考脈絡來看,創新的用心處,是不限技術、商業模式,或者是政策,只要能夠為整體人類帶來好的、正面的影響,都可以稱得上是創新。
而撇開他的演說內容,其實感受最深的,還是這位一代半導體產業傳奇,他的上臺與下臺,都響起熱烈又充滿敬意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