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東京大學研發摻鎵氧化銦晶體取代硅材料 6月29日消息,據scitechdaily報道,在2025 年 VLSI 技術和電路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篇題為《通過InGaOx的選擇性結晶實現環繞柵極的納米片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論文,宣布開發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的摻鎵氧化銦(InGaOx)的晶體材料,有望取代現有的硅材料,大幅提升在AI 與大數據領域應用的性能,并在后硅時代延續摩爾定律的生命力。 最新資訊 MIT工程師研發出10nm新型電子“皮膚” 4 月 28 日消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可生長并剝離的超薄電子 "皮膚" 技術,有望為新型電子設備鋪平道路,例如可穿戴設備、柔性電子及緊湊型紅外成像裝置。 作為演示,科研人員基于該方法制作出了一種厚度僅 10 納米的熱電薄膜,并證明該薄膜對遠紅外光譜中的熱量和輻射具有高度敏感性,有望應用于夜視眼鏡和霧天自動駕駛感知領域。 發表于:4/28/2025 韓國國寶級半導體專家第1、2號人物相繼赴中國任職 在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以優厚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環境不斷引進海外頂尖科學家,而韓國對此顯得力不從心。韓國“國家學者”第1、2號人物相繼赴中國任職,他們在半導體、電池、量子等尖端技術的基礎研究領域均享有世界公認的專業地位。 據韓國《中央日報》4月24日報道,韓國產業界和學術界稱,在下一代半導體與電池技術中備受關注的碳納米管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李永熙,現已確認被中國湖北工業大學全職聘請,領導半導體與量子研究所。雖然他曾擔任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集成納米結構物理中心主任,但退休后因未能在韓國找到穩定的研究崗位而選擇來中國。 理論物理學家、韓國高等研究院前副院長李淇明也有類似經歷。去年,他退休后選擇來到中國的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任職。 發表于:4/27/2025 Gartner:2024年全球半導體收入增長21% 根據Gartner的最終統計結果,2024年全球半導體總收入為6559億美元,較2023年的5421億美元增長了21%。同時,英偉達超越了三星電子和英特爾,首次躍居首位。 Gartner研究副總裁Gaurav Gupta表示:“前十大半導體廠商收入排名變動的主要原因在于強勁的AI基礎設施需求以及73.4%的內存收入增長。英偉達之所以能夠躍至首位,主要在于其獨立圖形處理單元(GPU)需求顯著增長,GPU已成為數據中心AI工作負載的首選?!? Gupta表示:“供需失衡引起價格大幅反彈,三星電子的DRAM和閃存收入增長,得以繼續保持在第二位。英特爾2024年的半導體收入僅增長了0.8%,原因在于其主要產品線面臨的競爭威脅正在加劇,而且英特爾未能把握AI處理需求強勁增長這一機遇。”2023-2024年全球排名前十半導體廠商收入(單位:百萬美元) 發表于:4/27/2025 我國首臺套商品化國產串列加速器研制成功 4 月 26 日消息,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今日宣布,該院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制的串列加速器系統通過驗收,包括國內首臺套 2×1.7MV 串列加速器和 2×3MV 串列加速器研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據官方介紹稱,這是國內首臺套商品化串列加速器,標志著我國在串列加速器高端儀器設備制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串列加速器的完全自主可控。 發表于:4/27/2025 香港首次應用低軌衛星互聯網成功驗證網聯自動駕駛系統 4 月 27 日消息,據科技日報報道,銀河航天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應科院)的智慧出行團隊,近日在香港首次應用低軌衛星互聯網成功驗證網聯自動駕駛系統。 發表于:4/27/2025 全球首臺環形CT直線加速器在滬正式開機 4 月 26 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今日舉辦“與仁同行環抱新生”放療新技術論壇暨全球首臺一體化 CT 環形直線加速器開機儀式。 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一體化環形 CT 直線加速器 uLinac HalosTx 宣布正式開機,這標志著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研發與臨床應用實現重大突破,也為國內腫瘤放射治療領域樹立了新標桿。 發表于:4/27/2025 CounterPoint發布2024全球手機攝像頭出貨量報告 之家 4 月 26 日消息,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昨日(4 月 25 日)發布博文,報告稱在終端市場需求復蘇的推動下,2024 年全球智能手機 CMOS 圖像傳感器(CIS)出貨量達到 44 億顆,同比增長 2%。 發表于:4/27/2025 100%國產化 佰維電力專用eMMC正式上市 4月26日消息,國產存儲廠商佰維官方宣布,其研發的真國產、全自研電力專用eMMC正式上市。 據介紹,電力行業常年面臨極端溫差、電磁干擾等嚴苛環境挑戰。 以集成化設計、性能穩定、低功耗、抗振動為特點的eMMC則廣泛應用于數據采集器、保護裝置、集中器與融合終端等對數據完整性與安全性要求嚴苛的場景中,確保設備長期可靠運行的需求。 發表于:4/27/2025 可重復使用的長征九號火箭計劃2030年首飛 4月26日消息,據央視報道,我國航天領域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的研制工作。 資料顯示,長征九號作為我國航天技術的集大成者,其各項參數令人矚目。它的芯級最大直徑達到10米級,整體總長約百米,起飛質量超過4000噸。 其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140噸,地月轉移軌道(LTO)運載能力約50噸,運力與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相似。 有了長征九號,完全可以滿足未來載人月球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太陽系行星探測等多種深空探測任務需求。 此外,可重復使用的長征九號也在進一步規劃,采用梯度迭代方案,穩步推進。 其中,一級重復使用構型計劃2030年首飛,而兩級完全重復使用構型計劃2033至2035年首飛。 發表于:4/27/2025 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飛行器杭州首飛成功 4月26日消息,國內首創基于三涵道構型的穿戴式單人飛行器在杭州成功首飛。 該飛行器由杭州智元研究院研發,續航里程超8千米,最大飛行高度超1千米,續航時間超20分鐘,最大速度超60千米/時。 杭州智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田聰玲介紹,其采用涵道動力與舵面融合控制,有高效、可靠的特點。 發表于:4/27/2025 ?…25262728293031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