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1987年創業至今,經歷30年的風華歲月,成就今日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市占率高達60%、市值超過新臺幣6兆元的國際級傳奇企業,在董事長張忠謀的創立和領軍下,這30年來經歷四個關鍵的轉折點,造就全球半導體的臺積電傳奇。
臺積電成功的根基,絕對是根植于純晶圓代工模式、不與客戶競爭的“誠信”準則,設立準則容易,但持之以恒的遵守長達30年,才是最難能可貴之處,有臺積電這種商業模式的誕生,才讓全球半導體產業結構從30年前以IDM廠為主,轉型至今日的IC設計公司百花齊放,至今所有科技產業的創新,無論是移動通訊、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等,都是臺積電與IC設計客戶的完美合作下,將產業趨勢孵育誕生,從創意到落實。
轉折點一:2000年8吋轉12吋廠 臺積電踩油門建廠讓IDM臣服
30年前的半導體產業流行一句話,“Only Real Men Own Fabs.”(有晶圓廠的才是真男人),所以當時是IDM模式橫行半導體產業的年代,自己做IC設計又自己生產制造,走出去才能稱得上“真男人”!
在1994~1998年左右,全球半導體晶圓廠的主角逐漸從6吋廠轉移至8吋廠,沒跟著轉進8吋廠的業者,競爭力逐漸往后退;到了2001~2004年,則是8吋廠轉移至12吋廠的時代,這時建廠、買設備的投資門檻又再墊高,意即,能負荷的了12吋廠投資的業者又少了一些,所以,臺積電逮到了機會,大力建12吋廠,把競爭對手甩開,更讓客戶看到誠意。
2001年左右,要建置一座12吋晶圓廠約30億美元,恐怕比臺積電一整年賺的錢還要多,但臺積電仍是踩油門投資,等待于前的當然是豐盛甜美的果實,之后,當然是一座座12吋廠于臺灣竹科、中科、南科成立。
也因為12吋廠造價昂貴的門檻,成為一個大斷層,更讓那些IDM廠逐漸放棄自己蓋廠生產的策略,將訂單委外給專業的晶圓代工廠生產,臺積電創立之初擬定的策略,一步步的實踐,直至今日,IDM廠早已式微,僅存的只有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還堅持設計、生產一把抓。
轉折點二:0.13制程大成功 拉開與聯電之間的纏斗
早期“晶圓雙雄”臺積電、聯電一直亦步亦趨隨行,然兩者技術實力真的拉開,2003年的0.13微米制程世代是一個關鍵分水嶺。
當時IBM發表了銅制程與Low-K材料的0.13微米制程技術,希望能與臺積電和聯電合作。于此之前,晶圓代工廠都是采用鋁制程,沒有用銅制程的經驗,此時,聽了IBM大力“推銷”0.13微米技術的臺積電和聯電,做出了迥然不同的判斷。
臺積電決定不走IBM的技術路線,決定自行研發銅制程技術,而聯電則選擇跟IBM合作該技術,最后聯電的0.13微米技術良率過低、達不到商業量產的水準,反觀臺積電,自己研發獲得巨大成功。
聯電在0.13微米制程技術世代的失足,遠遠的讓“晶圓雙雄”實力越拉越開,從此臺積電在技術實力上勢如破竹,當時連NVIDIA執行長黃仁勛都曾說過,“0.13微米改造了臺積電。”
轉折三:張忠謀大力擴充資本支出 譜出所向披靡的28納米傳奇
2010年左右的臺積電,早已是晶圓代工產業的巨頭,但真正讓臺積電登峰造極的,是它在28納米制程上的成功。
2009年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重回執行長后,大力增加資本支出,全力沖刺28納米制程,成為智能手機時代的主旋律,所有客戶都搶著要28納米產能,競爭對手不是沒有看到這般榮景,但無論是聯電、GlobalFoundries、三星等都投入28納米制程的研發,7年過去了,臺積電的28納米全球市占率仍是高達70%。
細究臺積電28納米制程能盛況空前的成功,有兩個關鍵要素,第一個要感謝的是競爭對手技術沒跟緊,第二個要素,即是臺積電在28制程的戰術,玩到淋漓盡致。
臺積電并未滿足28納米的初次成功,它每年都推出改良版的28納米新制程,不斷地下降成本,提供更高效能、更低功耗的技術,把客戶綁得緊緊的,最新一版的終極28納米制程技術,則是今年揭露的22納米制程。
就這樣,28納米成為臺積電史上最成功、也是最賺錢的技術世代,臺積電也試圖要把此榮耀,在7納米制程上重演一遍!
轉折四:獲得蘋果訂單 從此橫行智能手機市場
當全球電子業從PC轉進移動通訊時代,很多反應太慢的企業因此被時代淘汰,臺積電算是一路走來,對于每個時代的趨勢都很敏銳的企業,在半導體產業從PC轉入智能手機應用后,臺積電拿下原本一直由三星獨占的蘋果(Apple)訂單,是具里程碑的一大勝利!
蘋果的處理器訂單一直都是自己設計,交由三星代工生產,但隨著三星集團的策略逐漸從半導體產業跨足到終端系統后,在智能手機的勢力,漸漸和蘋果有了沖突,種下臺積電“趁虛而入”的遠因。
臺積電和蘋果也并非一見鐘情,雙方從接觸到真正合作,也是磨合多年,但實力會說話,初期蘋果的處理器芯片開始交給臺積電、三星雙代工廠策略,現在已是由臺積電獨家操刀,吃下蘋果,讓臺積電足以橫行智能手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