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英偉達官宣:CUDA將全面支持RISC-V架構! 早在2024年10月,英偉達在RISC-V北美峰會上透露,其在2015年就選定將RISC-V選定為其專有Falcon微控制器(MCU)的繼任架構。由于 MCU 內核是通用的,因此可以在英偉達的產品中廣泛使用。根據英偉達當時的預計,2024年英偉達將交付10億個內置于其 GPU、CPU、SoC 和其他產品中的 RISC-V 處理器,這也凸顯了定制 RISC-V 內核在英偉達硬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此次RISC-V中國峰會上,Frans Sijstermanns也指出,英偉達是RVI和RISE的董事會成員和技術委員會代表,也是相關規范的貢獻者。英偉達產品中的微控制器都是基于RISC-V架構,具有可配置、可擴展和安全保護功能,并且也被集成在30多個IP中,每年出貨量超過10億個RISC-V MCU。 最新資訊 華為全年研發投入1621億元 華為全年研發投入1621億元!中國第一 世界第五 發表于:2/5/2024 聯發科將以更實惠的價格為三星提供芯片 傳聞聯發科將以更實惠的價格為三星提供芯片,但旗艦系列不大可能采用天璣9400 發表于:2/5/2024 SpaceX發布星艦超級重型助推器照片 SpaceX發布星艦超級重型助推器照片,本月或進行第三次試飛 發表于:2/5/2024 晶體管成本10年前已停止下降 摩爾定律定格 28nm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近年來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摩爾定律已死”。雖然英特爾和 AMD 高管持不同觀點,但谷歌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再次佐證了黃仁勛的觀點。 摩爾定律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的經驗之談,其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 18 個月到 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大約每兩年翻一倍,同時價格下降為之前的一半。 1 億柵極晶體管自 2014 年 28nm 以來成本陷入停滯,并未下降 發表于:2/4/2024 龍芯3C6000 服務器芯片正式交付流片 據龍芯中科官網公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龍芯 3C6000 目前已經交付流片。 龍芯中科提到,龍芯 3C6000 芯片的 IO 接口相比當前服務器產品 3C5000 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和優化 ,采用龍鏈技術實現了“片間互聯”,解決了處理器核數量擴展上的瓶頸,未來公司服務器在 3C6000 基礎上還會封成 32 核和 64 核的產品推出。 發表于:2/4/2024 Meta第二代自研AI芯投產 Meta第二代自研AI芯投產,擺脫英偉達依賴!為買H100小扎狂砸數百億美元 發表于:2/4/2024 江波龍首顆自研2D MLC NAND Flash閃存發布 日前,繼自研SLC NAND Flash系列產品規模化量產后,江波龍首顆自研32Gb 2D MLC NAND Flash正式發布。 該產品采用BGA132封裝,支持Toggle DDR模式,數據訪問帶寬可達400MB/s,將有望應用于eMMC、SSD等產品上。 發表于:2/2/2024 NVIDIA找上Intel代工:每月可產30萬顆AI芯片 NVIDIA AI GPU芯片持續火爆,占領全球絕大部分市場,但是臺積電的芯片和封裝產能卻遭遇瓶頸,NVIDIA于是又找上了Intel,后者的IFS代工業務也迎來了大客戶。 據報道,NVIDIA、Intel之間的代工合作將從2月份開始,規模達每月5000塊晶圓。 如果全部切割成H100芯片,在理想情況下最多能得到30萬顆,可以大大緩解NVIDIA供應緊張的局面。 作為對比,臺積電在2023年年中已經可以每月生產最多8000塊CoWoS晶圓,當時計劃在年底提高到每月1.1萬塊,2024年底繼續提高到每月2萬塊。 發表于:2/2/2024 美國緊急攔截24顆NVIDIA AI芯片發貨 2月1日消息,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自動駕駛卡車企業圖森科技(TuSimple)發出禁令,不允許其從美國向澳大利亞發貨24顆NVIDIA A100 GPU芯片。 澳大利亞并不在美國的高性能GPU禁運名單之列,但是美國政府擔心,這一批A100芯片最終可能會轉向中國。 圖森科技原本計劃將這批芯片發給位于澳大利亞的子公司,用于改進其半掛車的自動駕駛技術,而且強調不會發往中國。 發表于:2/1/2024 自研5G基帶遙遙無期!蘋果延長高通基帶芯片授權至2027年 2月1日消息,今日,高通發布2024財年第一財季財報,第一財季營收99.35億美元,凈利潤27.67億美元。 據MacRumors報道,高通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蘋果已將其與高通的調制解調器芯片(基帶)許可協議延長至2027年3月。 據悉,蘋果現有協議目前延長兩年,這意味著未來幾代iPhone都將無緣蘋果自研5G基帶。 發表于:2/1/2024 ?…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